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征服

匠人吟【66楼~81楼有对某绝句的深度解剖】

[复制链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8 21:31 编辑

文字匠
字练词达律也工,通篇无处觅心声。
成行成句难成诵,底事从来不脸红。


文字匠
句里动辄双泪流,奈何长替古人忧。
几回慷慨歌燕市,只是无心做楚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8 21:38 编辑

文字匠
自诩圈中数一流,惯将乐事咏成忧。
玩平弄仄何须请,瓮不囚人人自囚。


文字匠赶集
兜售良知大半升,踅来顿感一身轻。
亲讥友诮由他去,毕竟沽得二两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8 21:47 编辑

也写一个文字匠
坐咏无须缘事起,行吟何必冀人听。
封神拜鬼寻常事,只要背熟平仄经。


读文字匠大作有感
大师毕竟道行深,万语浑无一句真。
五两诗名半斤水,可怜天下匠人心。

注:按现代度量衡体制,1斤=10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8 22:04 编辑

文字匠自白
一从庙里罩袈裟,便有王婆替卖瓜。
案上离离平仄草,未知何日吐芳华。


文字匠自白
底事何须李杜闻,但求蒙尽世间人。
附庸风雅等闲事,只要反穿平仄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不少,恕不一一。
以上诗文表明,文字匠现象的确受到了业内同仁的广泛关注。在诗词理论版块开展相关研讨也算紧跟潮流、关注前沿课题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9 01:19 编辑

窃以为,匠人和匠人体如此泛滥有三大主因:
一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关键在于读写分离;
二是众多匠人根本不具备诗人最基本的素质;
三是各大诗词中央和诗词企业家们强行误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8 23:56 编辑

关于历史的原因,真可谓汉民族的血泪史啊。病根是由宋太祖种下的,至徽钦二帝被虏是第一次大发作,广大北方地区的现实语音于南宋期间已在悄然变化,此后蒙满先后入主中原,朱明、民国均已无力回天。这是大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匠人缘起
任是先民老泪横,终迎蒙满入皇城。
一从读写分离后,便有匠人劫后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征服 于 2017-3-9 00:23 编辑

关于第二大主因,二〇一九五四先生有个现成的题为“诗人最基本的素质”的主帖曾谈及这个问题,援引如下:

【缘起】
在“实事求是地回一句:平水韵我不会读”下,童心追梦先生沙发点评说:
“实事求是胜于矫揉造作。赞赏,问好。”

二〇一九五四答曰:
类似的问题别人也曾公开发帖问过,印象中好像没有一个人坦然承认自己不会读。在下应该是第一个公开发帖坦然承认不会读平水韵的吧?

童心追梦先生回复:
file:///C:/Users/lenovo/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1.gif问好。唐声宋韵真正的的读音如何考证,如何令人信服?恐怕没有几个解释清楚的。国家竭力推广普通话,为何非要钻这个死牛角,难道作诗填词是让古人品赏的么?

二〇一九五四再答:
再谢童心追梦先生!感谢如此推心置腹的交流!敬酒!
呵呵,也不宜一概而论吧?我觉得还是将以诗人甚或大家自居者与一般诗词爱好者分开为宜。一般爱好者是无辜的。
这是中华诗人千家诗首版杨文祥先生在“让人说话,天塌不了”下给我的回帖:
这是我给晓风轻送先生写的评论。我现在复制给先生,同时也劝先生。我不知道先生多大,但是,据我了解,在这里写诗的人,大多数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人,就是图一个乐字而已,快乐地度过晚年。下面是复制:“我们写诗,不是要流传千古,只是自己快乐而已,不要在乎别人的议论,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中国历史上,那么多人写了那么多诗歌,流传到今天的又有多少呢?更不要说我们这些一知半解的后生了。宽容别人吧,宽容别人,自己也会开心,何必烦恼呢?看来先生也有岁数了,过了跟人计较的年龄了。先生说是吗?我看,你也就不要再去跟人家争论了,还是一团和气的好。”
若为诗填词纯粹为了玩,其实无所谓的,那样的话,大家就爱玩什么就玩什么嘛。诗人则不然,那是与诗者情怀格格不入呀!

为什么说诗人则不然,那是与诗者情怀格格不入的呢?由此引出一个话题:


诗人最基本的素质
大家知道,一个合格的诗人具有不少基本素质,比如文字功夫呀,艺术表现手法呀,以古汉语为核心的广义古典基础,等等。但是,诗人最基本的素质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未必每个已在圈中博得若干诗名的朋友都能回答,包括一些所谓大家。有兴致的初学朋友可先别往下看,不妨试着回答一下,看看我们的认知是否在同一个平台上。
毋庸讳言,现在诗词已然沦为一种所谓快餐文化甚至沦为一些人的笔端玩物。只要凑够了字数、套上了平仄、合了辙押了韵,便可堂而皇之地称诗了。在各大诗词论坛和纸质刊物上,诸如此类简单说事论理的律体或非律体韵文多得不得了,很多飘红加精之作基本上也没脱离这个范畴。结果呢,结果是你高兴了,他高兴了,她也高兴了,大家都高兴了。可是,真诗者和真诗评家不高兴了,李杜若是泉下有之,也会不高兴的。
好了,通过这一段过度,初学的朋友想好了没有?诗人最基本的素质到底是什么?没想好也没关系,我现在可以明确地告诉你,诗人最基本的素质其实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多愁善感。愁者,情也;善者,擅也。多愁就是多情,善感就是感受力敏锐。若单从字面上解释,其实就这么简单。不过,若想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可就没那么容易了。据我观察,时下不少成名诗人甚或大家其实并不具备诗人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从其诗作所反映的审美洞察力和对待新声旧韵的态度上,便可轻易而充分地看出这一点。
此处所谓情,当然包括男女之情,也包括亲情、友情等等,不过这些均属人之常情,谁都会有,不足为奇。诗人之情当然也包括这些人之常情,但会强烈得多,却又不限于此,还包括对互不相识之人、互不相干之事以及天地万物由衷的关切,亦即通常所谓悲天悯人。诗人遇到哪怕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不平之事时,内心的感受也会比常人来得强烈得多,你还在那儿麻木着呢,他却早已经受不了了。于是,他或吟咏出口,或诉诸笔端,或摇旗呐喊,或振臂一呼,于是也便时常得罪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的确烦人,讨人嫌,遭人恨,正所谓人人皆曰可杀。
此处所谓感,当然包括对于自身以及身外万事万物的感受力。感受能力其实人人都有,只是敏锐程度各异。诗人的感受力尤为敏锐,对于同样一件物事,你早就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了,他却能感知到那个物事中独到的美或独特的丑,这一方面构成生情的基础,一方面又构成出新的前提。优秀诗人之所以能写出人人眼中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佳作,根本原因乃在其敏锐的感受力,亦即独特的审美视角、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审美洞察力。
客观地说,相对而言,现在很多写诗的人其实是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多愁善感这一最基本素质的。杨文祥先生发我那帖其实是非常实事求是的,也基本反映了当今诗界现状——包括不少成名诗人。忽然想起小小山羊先生曾公开发帖询问:“实事求是地问一声,平水韵你会读吗?”我也曾公开发帖作答:“惭愧,平水韵语音系统基于中古读书音,不才枉为书生啊!实事求是地回一句:平水韵我不会读。”之后,笔者还曾有这样一段断续跟帖:
“诚信乃当下真诗者最重要的品质!面对如此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连句真话都不敢说者,还有什么资格奢谈诗词理论,又有什么资格称诗称诗人?你若纯粹为了玩,那当然是你的权利,你在自家或某个不为人知的小沙龙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任何人都无权干涉。可是,你若跑到大庭广众之下冒充诗人并强行误导,那恐怕就得说道说道了。诗词固然可以被人玩,但诗词终究不是拿来玩的。韵乃声韵,这是最基本的韵理。你为什么一直不肯承认呢?是因为你真不懂,还是明知此理,却故意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呢?你若真不懂,是不懂韵理呢,还是不懂乐理呢?”
甲诗友跟帖说:“楼主提的问题确实值得一思”。
乙诗友反诘说:“这位楼主哪里提什么问题了?”
丙诗友奚落道:“楼主提出的问题,你是难以回答的!”
这个小例子很能说明问题,现实生活中确有迟钝如乙诗友者,恐怕为数还不算太少。在此我不妨明确地告诉你,如果你既不多情,感受力又没比乙诗友强多少甚或不如乙诗友,那么你肯定不适合为诗。如果你年事已高,为诗填词纯粹是为了玩,为了消磨时光,为了图个乐呵,当然可以继续为之,但是不宜有非分之想,更不宜装成诗人甚至大家招摇过市甚至强行误导。如果你还年轻,那么我建议你趁早改行,小说、散文等其它各类文体均可尝试,只是不宜继续为诗,因为你的诗难以出新,更难以动人,与其浪费大好青春在这上面,还不如在其他文学领域闯闯看。
总之,唯有多情而又感受力敏锐的人,方可望成为真诗人、大诗人。就渴望迈进诗人门槛的初学朋友而言,窃以为多愁善感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这一点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否则任你学富六车、才高九斗,也是很难吟出缘情、得味、出新、凝练的好诗来的,既打动不了你自己,更打动不了其他人,即便偶尔能打动你自己,也是很难打动其他人的。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在李公仆先生追悼会上,本来没有安排闻一多先生发言,可闻一多先生却拍案而起,即兴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演讲》,这就是诗人情怀,《最后的演讲》其实就是一首无韵之诗。
限于篇幅,就此打住。剩下的就留待有兴致的朋友慢自品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主题

1110

回帖

46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638
 楼主| 发表于 2017-3-9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功夫、表现手法之类均可习得,而且人人可以习得,但灵性、悟性、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敏锐的审美洞察力等等则基本无法习得,除天赋外,主要靠悟,悟的比重可以占到十之七八。哦,当然还得有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6: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