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17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7 10:38 编辑
《御制康熙字典序》全文:
《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
古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
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之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金则《五音集韵》、于元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儒推论,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疏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曾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见、守一家之说,未必能通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为序。
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九
=========================================
今译
战国时期的《易传》里说:上古时期采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发生的事情,后来的圣贤之人仓颉创造了文字来代替“结绳”。百官事务得以治理,天下民情得以了解。在周朝,外史官负责向四方各地传播用于书写的文字,保氏官培养贵族子弟,教导他们使用“六书”,考察文字被列为周王朝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是因为,文字作为记载各种事物的基本工具,足以辅助实施政治与教化。
上古文字,秦篆汉隶,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不断变迁。直到东汉许慎才编写出《说文解字》这部著作。不过,该书看重字义而忽略了字音。因此人们认为汉代学者只认识文字而不知道语音,南朝江东学者只知道平、上、去、入“四声”而不知道唇、舌、齿、牙、喉、半舌和半齿等“七音”。
“七音”来自西域。用36个汉字表示声母,竖排列“四声”,横行列“七音”。这样,各地语音都可以总括其中了。曾经考察过《管子》,其中所记各地居民声韵的浑厚或清亮,调值的高低或抑扬,都是模仿其所处河流、源泉的深浅,原野、土壤的广狭而形成,因此其唇、舌、齿、牙和喉等音各有侧重,能够全部具备“七音”者很少。
这就是历代编撰音书的人不能趋于统一的原因所在。《说文解字》之后编写较好的字书,梁代有《玉篇》,唐代有《广韵》,宋代有《集韵》,金朝有《五音集韵》,元代有《韵会》,明代有《洪武正韵》,这些著作都在当时广泛流行,并对后世给予了深远影响。流传下来而影响不大的还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这些著作完成的时候,编者们都说自己已无丝毫缺憾,然而经过后世学者的研究论证,它们实际上都有不足之处:或收录的文字在数量上有失恰当,或引用的文献缺乏严格的取用标准,或文字本有多个意义却言之不详,或文字本有多个读音却不予完整列举。至今没有一部既善且美,值得奉为经典共同遵守的范本。
我常想,经传之文极为丰富,文字的音义繁杂深奥,仅凭个人观点,抱守门户见解,很难做到融会贯通而没有缺失。因此就诏令文官学者,将古籍悉数取出,按顺序编排抄写,标注音读,解释意义,用《说文》和《玉篇》作为根据,同时参证《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其他各书中值得采用的注音或释义也毫无遗漏。至于这些著作中一些不完备的引例,便从经史百家以及汉晋唐宋元明各朝代以来的诗人和文士的记载中旁征博引,让注解有所依据。
然后,对于古今字形的差异,各地发音的不同,都按一定顺序分组排列。当你翻开字典时,你会感到一目了然,没有一个意义不收录,没有一个读音不具备。前后经过五年的时间,此书才得以完成,并被命名为《字典》。希望以此来表明统一文字的政策主张,使继承学问和研究古代文化的人,能够更充分地了解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而政府官员和普通百姓在使用上也有了一个可以遵循的标准。
以此作为字典的序言。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九
================================================
《广韵》1008年成书。收字26194个
《集韵》1039年成书。收字53525个
搜韵网《康熙字典》古文【瞑】字的韵书资料:
平声:
1、《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音溟。(靑韻)
2、《廣韻》莫賢切《集韻》民堅切《正韻》莫堅切,麫平聲。(先韻)
3、《集韻》謨耕切,音萌。(庚韻)
4、叶武巾切,音旻。(眞韻)
上:
1、《集韻》《韻會》母迥切《正韻》莫迥切,溟上聲。(迥韻)
去:
1、《廣韻》莫甸切《集韻》《韻會》眠見切《正韻》莫見切,音麫。(霰韻)
2、《集韻》《韻會》莫定切,溟去聲。(徑韻)
搜韵网《康熙字典》古文【暝】字的韵书资料:
平:《廣韻》莫經切《集韻》忙經切,音明。
去:《集韻》《韻會》莫定切,音䒌。(徑韻)
搜韵网《康熙字典》古文【浮】字的韵书资料:
平:
1、《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罘。(尤韻)
2、《集韻》普溝切,音桴。(尤韻)
3、又《韻補》叶符非切,音肥。(微韻)
=============================
唐大历十年(775)丁泽 状元殿试帖《龟负图》
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五方行有配,八卦义宁孤。
作瑞旌君德,披文协帝谟。乘流喜得路,逢圣幸存躯。
莲叶池通泛,桃花水自浮。还寻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〇入〇〇上,〇平〇〇平;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
〇去〇〇入,〇平〇〇平;〇平上〇仄,〇仄上〇平。
〇入〇〇上,〇平〇〇平;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
============================================
本诗押【虞韵】,浮字,【尤韻】。
依据现有的可见韵书史料,这首诗是出韵的。
合韵的理由,应该在于【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韵书之中!
由此完全可以证明,可见的韵书史料,
可以证明唐诗的合律!
不可闲扯唐诗的失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