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紫鈿花兒 于 2017-4-15 13:14 编辑
偏頗了!錯了! 粵語包含了9個聲,平時說話已高低夾雜、抑揚頓錯,不配音樂已可成唱曲。試看,昔時粵劇宗師唐滌生改編的 “帝女花" 最後一幕 “香夭”,譜入了國樂 “粧台秋思",一百多個字中竟無一字 “詏口"。看個一句
歌詞: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 樂譜:mi la so la so mi la ,so la dÕ mi so mi re mi
這跟平時說話的口脗語調發音,別無異致!這承傳,至現代歌曲情況相同,是絕少詏音,由此可見粵語與音樂的相融性較優。
又依元曲 “入派三聲" 的原理,粵語的“入聲"的確是“可填平亦可填仄”的。
反之,觀乎現代用普通話的唱曲,沒有可能一首歌之中沒有十個八個詏音。不過後生一輩聽慣了,沒什麼!"處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是這個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