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3-2 15:20 编辑
更多的情况不是思维问题,是这句子本身不通,陈述句也写不通。如“月推山入海"学“吴语是乡亲”这没用比喻,正常叙述而已,居然也写不通,不得找借口辩护。你倒说说月亮怎么把山推入海?干嘛推入海?它碍着你了?推入海后怎样?这不是妙思,是于理不通,病句无疑。有人说这是“山”后省了个“影”字,说得通。“影”也省得?“影”是关键字(中心词),一省整个意思就变了。(格那丁语)
一壶春雪试茶香 一壶(定语)春(并列定语)雪(主语)试(谓语)茶(定语)香(宾语)
这里的中心词是“雪”字,“雪”字何解?百度百科: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花。~山。~中送炭(喻在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
2.洗去,除去:报仇~恨。为国~耻。平反昭~。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涕而顾晏子”。
4.姓。
这里提供的是字的本义,是第一义解。根据古汉语的通用准则,字义以取原义为要,只有在原义解释不通时,才可依次第引以指代、通假、引申、会意等解。这里的“雪”用来泡茶是可以解释通的,所以根据古汉语的通用准则以取原义为优先。
而“吴语是乡亲”,“吴语”在这里依原义解释不通,才可依次第引以指代、通假、引申、会意等解。所以解释为指代“说吴语方言的人”是合情合理的。
所以,这里的“雪”字应依它的本义来解,就是指的用雪水泡茶,难喝程度可想而知。
诗词创作涉及到古汉语的语法,古汉语在表意时必须遵守它的一些基本行文规范,而不能自己胡来。
格那丁对古汉语的通用准则显然一窍不通才造成“一壶春雪试茶香”这样的笑话。即使想不出来如观的“茶斟春水雪融香”这样的妙句,也可以老老实实地写成“一壶春水试茶香”即可。可是格那丁为了怕俗句入诗增添败笔而让人笑话,才改为“一壶春雪”这样令人产生歧义的诗句,实为弄巧成拙,诗坛当引以为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