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金筑子

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并非唐代时音,当为继承沈约所辩定

[复制链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6-8-13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6-8-13 21:50 编辑

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房密切----已经是入声韵,弼也就必然是入声韵的读法。不用再查什么了。

-----
弼,则有两读--《唐韻》房密切《集韻》《韻會》《正韻》薄密切,入聲。
      又叶  平祕切,音備。去声。 但这已经和房密切无关。

“露白宵钟彻” 句是杜审言(约645年?-708年)所作诗句。
“白”字四声归属应是查《切韵》(公元581—600年间),---或与之最接近的《广韵》。

点评

不对的! 康熙字典的注音,注音后面,加注声调的是一个声调,不加注声调的是多个声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3 22: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3 23:12 编辑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8-13 21:47
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房密切----已经是入声韵,弼也就必然是入声韵的读法。不用再查什么了。

-----
弼,则有两读--《唐韻》房密切《集韻》《韻會》《正韻》薄密切,入聲。
      又叶  平祕切,音備。去声。 但这已经和房密切无关。

“露白宵钟彻” 句是杜审言(约645年?-708年)所作诗句。
“白”字四声归属应是查《切韵》(公元581—600年间),---或与之最接近的《广韵》。

不对的!
康熙字典的注音,注音后面,加注声调的是一个声调,不加注声调的是多个声调。
他与韵书的早晚或远近无关,都是一本韵书收字的不全。这里知道初唐盛唐韵书的繁多,切韵或唐韵未收录的字,集韵可以收。集韵,则来源于唐朝散见的多种韵书。

中国古代韵书

一、萌芽中的韵书

1、 李登的《声类》
2、 吕静的《韵集》

二、六朝韵书

3、周研的《声韵》四十一卷(《隋书.经籍志》)
4、 张谅的《四声韵林》二十八卷(《隋书.经籍志》)
5、 段弘的《韵集》八卷(《隋书.经籍志》)
6、 无名氏的《韵集》二卷(《隋书.经籍志》)
7、 王该的《文章音韵》二卷(《隋书.经籍志》)
8、 王该的《五音韵》五卷(《隋书.经籍志》)
9、 无名氏的《群玉典韵》五卷(《隋书.经籍志》)
10、阳休之《韵略》一卷(《隋书.经籍志》;又见陆法言《切韵序》,无卷数。)
11、李概的《音谱》四卷(《隋书.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李季节,无卷数。)
12、无名氏的《篡韵钞》十卷(《隋书.经籍志》)
13、刘善经的《四声指归》一卷(《隋书.经籍志》)
14、周彦伦的《四声切韵》(《南史.周彦伦传》)
15、沈约的《四声》一卷(《隋书.经籍志》)
16、夏侯咏的《四声韵略》十三卷(《隋书.经籍志》;陆法言《切韵序》作《韵略》,无卷数。宋本《广韵》作夏侯该,捂、误。)
17、潘徽的《韵篡》三十卷(《隋书.潘徽传》)
18、释静洪的《韵英》三卷(《隋书.经籍志》)
19、杜台卿的《韵略》(陆法言《切韵序》)

三、定型的韵书

20、(隋)陆法言的《切韵》

四、修订、增补的韵书

21、(唐)孙愐的《唐韵》
22、(唐)李周的《切韵》

五、官修韵书

23、(宋)陈彭年、丘雍等人修订的《广韵》
24、(宋)戚纶等的《韵略》
25、(宋)丁度等的《集韵》
26、(宋)丁度等的《礼部韵略》

六、正统韵书

27、(金)韩道昭的《五音集韵》
28、(元)黄公绍的《古今韵会举要》
29、(明)乐韶凤、宋濂等人的《洪武正韵》

七、《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

30、(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31、(元)卓从之的《中州音韵》
32、(明)兰茂的《韵略易通》
33、(明)毕拱宸的《韵略汇通》
34、(清)樊腾凤的《五方元音》

八、平水韵和诗韵

35、(宋)刘渊的《平水韵》(又叫《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或《新刊韵》)
36、(金)王文郁的《平水韵略》
37、(金)张天锡的《草书韵会》
38、(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
39、(明)凌稚隆的《五车韵瑞》
40、(明)潘恩的《诗韵辑略》
41、(明)李攀龙的《诗韵辑要》
42、(元)阴时夫的《韵府群玉》
43、(清)张玉书等的《佩文韵府》
44、(清)《佩文诗韵》
45、(清)周莲塘的《佩文诗韵释要》
46、(清)余照的《诗韵珠玑》
47、(清)余照的《诗韵集成》
48、(清)朱月坡的《渔古轩诗韵》
49、(清)汪慕杜的《诗韵合壁》
50、(清)汤文璐的《诗韵合壁》
51、(清)惜阴主人汤祥瑟的《诗韵全壁》
52、(清)《诗韵含英》
53、(清)《诗韵题解》
54、(清)《读诗韵新诀》
55、(清)《诗韵辨同》
56、(清)《诗韵尤雅》
57、(清)《佩文广韵汇编》
58、(清)《佩文韵溯原》
69、(清)《诗韵析》
70、(清)《诗韵歌诀初步》
71、(清)《养默山房诗韵》

九、词曲韵书

    北曲韵书是用《中原音韵》,南曲韵书参考《洪武正韵》。
72、 (明)朱权的《琼林雅韵》(南曲韵书)
73、 (宋代刻印)菉裴轩的《词林韵释》(有争议,不能肯定是宋本)
74、 (明)陈铎的《词林要韵》
75、 (明)沈乘麔的《韵学骊珠》(又名《曲韵骊珠》《曲韵探骊》)
76、 (清)王鵕的《音韵辑要》
77、 (清)周昂的《新中州全韵》
78、 (明)沈谦的《词韵略》
79、 (清)仲恒的《词韵》
80、 (清)戈载的《词林正韵》
81、 (清)《学宋斋词韵》
82、 (清)《笠翁词韵》



点评

哪里不对?应该是对的。我仅是引用 三洋小山人 在 36楼 的查出的结果而言,36楼如下: 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2)弼:又叶平祕切,音備。 据此,我的看法是这样: 其中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房密切----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09: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韵是宋末元初人从唐诗用韵情况归纳的,因唐诗用韵大体上依永明体押韵,但尚无一本实用的韵书,于是产生了平水韵。因此可以说唐诗是依平水韵范围押韵的,当然不是依平水韵这本韵书押韵的。

点评

平水韵是宋末元初人从唐诗用韵情况归纳的,因唐诗用韵大体上依永明体押韵,但尚无一本实用的韵书,于是产生了平水韵。因此可以说唐诗是依平水韵范围押韵的,当然不是依平水韵这本韵书押韵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09: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首律诗,首句不押韵者,八句中产生二五同声即蜂腰的机率只有两句,首句押韵者机率只有一句。八分之二、八分之一去避蜂腰病,即避同上去入有意义么?!

点评

意义重大! 声律一处不合律,科举则不举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10:4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4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4 09:25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14 07:27
平水韵是宋末元初人从唐诗用韵情况归纳的,因唐诗用韵大体上依永明体押韵,但尚无一本实用的韵书,于是产生了平水韵。因此可以说唐诗是依平水韵范围押韵的,当然不是依平水韵这本韵书押韵的。

这是后人的说法,韵书的的编制,与诗歌的押韵有关系,并非专与唐诗用韵有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6-8-14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苏星空 于 2016-8-14 10:12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3 22:22
不对的!
康熙字典的注音,注音后面,加注声调的是一个声调,不加注声调的是多个声调。
他与韵书的早晚或 ...

哪里不对?应该是对的。我仅是引用 三洋小山人 在 36楼 的查出的结果而言,36楼如下:
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2)弼:又叶平祕切,音備。

据此,我的看法是这样:
其中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房密切----已经是说这是入声韵,弼也就必然是入声韵的读法。不用再查什么了(是指 2)是多余的)。

----------------
其次:“露白宵钟彻” 是杜审言(约645年?-708年)所作诗句。杜审言 应是据《切韵》或是或与之最接近的可查的《广韵》而辩四声,而不是查《康熙字典》。



点评

哪里不对?应该是对的。我仅是引用 三洋小山人 在 36楼 的查出的结果而言,36楼如下: 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2)弼:又叶平祕切,音備。 据此,我的看法是这样: 其中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房密切----已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10: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8-14 09:21
哪里不对?应该是对的。我仅是引用 三洋小山人 在 36楼 的查出的结果而言,36楼如下:
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2)弼:又叶平祕切,音備。

据此,我的看法是这样:
其中1)白:又叶房密切,音弼。 房密切----已经是说这是入声韵,弼也就必然是入声韵的读法。不用再查什么了(是指 2)是多余的)。

----------------
其次:“露白宵钟彻” 是杜审言(约645年?-708年)所作诗句。杜审言 应是据《切韵》或是或与之最接近的可查的《广韵》,而不是查《康熙字典》。

三羊回复:1
康熙字典的标注有两种,
第一种,是既标【音】也标【调】;
第二种,是只标【音】不标【调】。
第二种情况,具有多字调的可能。【白】字属于第二种情况。所以,就要再查【弼】的字调。【房密切,音弼】,字典并没有标注是【入声】。

三羊回复:2
查证声调,与所用的早晚韵书无关。甲乙丙丁不同的韵书,其收录的字音多少不等,其收录的字调多少不等。甲韵书未收录的【字】,乙韵书可能收录;丙韵书未收录的【调】,丁韵书能收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用《集韵》或《广韵》,考证唐诗的声调,就是顺理成章了,这个问题,是不能以寅吃卯粮斥责的。
工具书,从古到今道理是一样的。现在的字典或词典,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性,那一本是标准呢?只要字典或词典,都是诗人使用的依据!六朝、唐朝、宋朝的韵书都是一个道理。唐朝诗人作诗,虽然不能参照《集韵》或《广韵》,但是,我们考证唐诗的声调,大可使用《集韵》或《广韵》。

点评

反切,是用二字以求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双声,下字与所切之字叠韵;上字以定清浊,下字以定平上去入; 如白:房密切,音弼。 其中的 房密切,是指上字“房”取声母,与"白"字同声同清。 下字“密”取韵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12: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14 07:38
一首律诗,首句不押韵者,八句中产生二五同声即蜂腰的机率只有两句,首句押韵者机率只有一句。八分之二、八 ...

意义重大!
声律一处不合律,科举则不举了!

点评

唐朝的科举只以《切韵》为标准,怎么会用宋人、元人、康熙字典为标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11: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4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4 10:43
意义重大!
声律一处不合律,科举则不举了!

唐朝的科举只以《切韵》为标准,怎么会用宋人、元人、康熙字典为标准?!

点评

你有何证据,证明唐朝科举【只以《切韵》为标准】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11: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14 11:20
唐朝的科举只以《切韵》为标准,怎么会用宋人、元人、康熙字典为标准?!
...

你有何证据,证明唐朝科举【只以《切韵》为标准】呢?

点评

唐考官许敬宗等合奏:《切韵》韵部太苛,合而用之。这就是说当时用切韵取仕。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4 14: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7: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