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26|回复: 157

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并非唐代时音,当为继承沈约所辩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13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13 14:50 编辑

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并非唐代时音,当为继承沈约所辩定

    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楚词》,再到汉诗,都各自经历了它们的辉煌时代。到了南北朝,沈约发现了汉语四声并用于诗句中,使之有规律地铿锵有力,以达到往复循环的音韵美感,自此中国诗歌又进入到了一个划时代阶段!与此同时,各类以反切注音的汉字韵书也应运而生。到了隋代,为了适应隋朝的大一统,陆法言根据当时的音韵学家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彦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八人的讨论记录,用二十年的时间,参考了历代韵书,编成了《切韵》一书。有此一书,历代韵书相继失传。人们辩别四声皆以《切韵》为准。
    《切韵》产生于601年。它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也就是说它取舍了南北韵书的不同,综合古今音韵的差别。《切韵》并不是隋代一时一地之音。因为历史资料的失传,我们只能根椐永明体诗句的用韵分析,认为《切韵》的四声平仄基本上是永明体诗句的平仄音调。只是韵部划分比永明体的押韵更细(现“平水韵”韵部才大体上是永明体的押韵实际)。
    以前认为永明体诗句是论四声,唐近体诗才将四声二元化成平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可从永明体诗的押韵讲四声,而句子则是讲平仄的例子就可证明: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二)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郁律构丹巘,凌嶒起青嶂。
势随九疑高,气与山河壮。
饯谢文学离夜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以上四首诗都是沈约的,即可证明:押韵分平上去入四声。而句中声调则只分平仄,凡仄声处都可任意选用上去入三声。可见永明体时代诗句就只分平仄,不是到了唐近体诗才四声二元化!
    从沈约发现汉语四声的公元460年前后到唐近体诗的定型680年前后,中间相隔约220年。两百多年的时间,天下的分合动荡,唐时音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切韵》产生于601年,离唐近体诗的定型也有80年。我们完全可以说,《切韵》的平仄音调只是反应了南北朝时代的永明体四声。切韵的四声地位基本上是沈约他们发现汉语四声时所辨定的。唐近体诗的产生与唐代的时音无关,即与唐代人能不能读无关!
    唐近体的定型是优选于永明体[五言八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中两联讲对仗,押平韵]一种,淘汰了其他形式。唐人沈佺期、宋之问最大的功绩并不是他俩发明了近体诗这种形式,而是他俩认识了永明体中出现的有规律的平仄粘对,中两联对仗,全诗八句的形式美,以及这种形式所产生的往复循环的音韵美,于是利用他们作为皇家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推广的结果!
    以上的诸多事实证明,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只是形式上即字面上的,对于东西南北人来说,它不可能全与自己的声调所吻合,也就是说它从来扰就不是每个人对每首诗都是完全可读的。理论上讲,“诗乃声韵的产物”,但当一种形式一种声韵对于中国之大人口之众来讲,它就不可能用一种声韵去符合万众之口!因此就产生了近体诗的音韵只是在字面上的理想上的一种形式美,而不是人人能读所产生的听觉美。正因为不是人人能读所产生的听觉美,近体诗才能为1300年来历代人(包括日本、朝钾鲜、越南)所继承所喜欢!
    自南北朝至清朝,读书音在字面上都是切韵系统,王力称之为中古音。文人凡作韵文都依这个书面系统。不管这个作者对切韵系统能不能读。唐诗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今后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把当时的国都音定为时音,如隋唐宋的长安音或洛阳音、金元明清的北京音,即现在的普通话音。但仼何一个朝代的国都时音都只是用于当时社会的语言工具交流,不作为韵文读书音的标准。这两者从来就是分离的,即前者是相对固定的,后者是随时间地点变化的。历代人都不以他当时的时音为变化去改变读书音的平仄。因此1300年来的近体诗写法都是一样的,即平仄是不变的!今后仍不能变。一但重新以时音定平仄,就是对千年继承的割裂!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3 12:32 编辑

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并非唐代时音,当为继承沈约所辩定

    中国的诗歌,从《诗经》到《楚词》,再到汉诗,都各自经历了它们的辉煌时代。到了南北朝,沈约发现了汉语四声并用于诗句中,使之有规律地铿锵有力,以达到往复循环的音韵美感,自此中国诗歌又进入到了一个划时代阶段!与此同时,各类以反切注音的汉字韵书也应运而生。到了隋代,为了适应隋朝的大一统,陆法言根据当时的音韵学家刘臻、颜之推、卢思道、魏彦渊、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八人的讨论记录,用二十年的时间,参考了历代韵书,编成了《切韵》一书。有此一书,历代韵书相继失传。人们辩别四声皆以《切韵》为准。
    《切韵》产生于601年。它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也就是说它取舍了南北韵书的不同,综合古今音韵的差别。《切韵》并不是隋代一时一地之音。因为历史资料的失传,我们只能根椐永明体诗句的用韵分析,认为《切韵》的四声平仄基本上是永明体诗句的平仄音调。只是韵部划分比永明体的押韵更细(现“平水韵”韵部才大体上是永明体的押韵实际)。
    以前认为永明体诗句是论四声,唐近体诗才将四声二元化成平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可从永明体诗的押韵讲四声,而句子则是讲平仄的例子就可证明:
别范安成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
扶道觅阳春。相将共携手。
草色犹自腓。林中都未有。
无事逐梅花。空教信杨柳。
且复归去来。含情寄杯酒。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二)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
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郁律构丹巘,凌嶒起青嶂。
势随九疑高,气与山河壮。
饯谢文学离夜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以上四首诗都是沈约的,即可证明:押韵分平上去入四声。而句中声调则只分平仄,凡仄声处都可任意选用上去入三声。可见永明体时代诗句就只分平仄,不是到了唐近体诗才四声二元化!
    从沈约发现汉语四声的公元460年前后到唐近体诗的定型680年前后,中间相隔约220年。两百多年的时间,天下的分合动荡,唐时音不可能不发生变化。且《切韵》产生于601年,离唐近体诗的定型也有80年。我们完全可以说,《切韵》的平仄音调只是反应了南北朝时代的永明体四声。切韵的四声地位基本上是沈约他们发现汉语四声时所辨定的。唐近体诗的产生与唐代的时音无关,即与唐代人能不能读无关!
    唐近体的定型是优选于永明体[五言八句、句中讲平仄,句间讲粘对,中两联讲对仗,押平韵]一种,淘汰了其他形式。唐人沈佺期、宋之问最大的功绩并不是他俩发明了近体诗这种形式,而是他俩认识了永明体中出现的有规律的平仄粘对,中两联对仗,全诗八句的形式美,以及这种形式所产生的往复循环的音韵美,于是利用他们作为皇家考官的地位加以提倡推广的结果!
    以上的诸多事实证明,近体诗的平仄声调只是形式上即字面上的,对于东西南北人来说,它不可能全与自己的声调所吻合,也就是说它从来扰就不是每个人对每首诗都是完全可读的。理论上讲,“诗乃声韵的产物”,但当一种形式一种声韵对于中国之大人口之众来讲,它就不可能用一种声韵去符合万众之口!因此就产生了近体诗的音韵只是在字面上的理想上的一种形式美,而不是人人能读所产生的听觉美。正因为不是人人能读所产生的听觉美,近体诗才能为1300年来历代人(包括日本、朝钾鲜、越南)所继承所喜欢!
    自南北朝至清朝,读书音在字面上都是切韵系统,王力称之为中古音。文人凡作韵文都依这个书面系统。不管这个作者对切韵系统能不能读。唐诗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今后还要继续传承下去。
    把当时的国都音定为时音,如隋唐宋的长安音或洛阳音、金元明清的北京音,即现在的普通话音。但仼何一个朝代的国都时音都只是用于当时社会的语言工具交流,不作为韵文读书音的标准。这两者从来就是分离的,即前者是相对固定的,后者是随时间地点变化的。历代人都不以他当时的时音为变化去改变读书音的平仄。因此1300年来的近体诗写法都是一样的,即平仄是不变的!今后仍不能变。一但重新以时音定平仄,就是对千年继承的割裂!=====================================

【沈约发现了汉语四声】,又是杜撰了一个谬论!沈约是发明发明或创造,而不是发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3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3 13:14 编辑

别范安成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及同衰,是讲平仄吗?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游钟山诗应西阳王教(之二)
发地多奇岭,干云非一状。====发多奇,是讲平仄吗?
合沓共隐天,参差互相望。
郁律构丹巘,凌嶒起青嶂。
势随九疑高,气与山河壮。

饯谢文学离夜
阳台雾初解,梦渚水裁渌。
远山隐且见,平沙断还绪。
分弦饶苦音,别唱多凄曲。====别多凄。是讲平仄吗?
尔拂后车尘,我事东皋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3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同时,各类以反切注音的汉字韵书也应运而生。
===============================
三羊质问:反切注音,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

点评

反切注音出现于汉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3 14: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3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近体诗才将四声二元化成平仄】吗?
========================
甲】〇平〇平仄:遥知太平代,平平去平去。(崔曙 状元帖)
乙】〇仄〇仄仄:泛滟翘振鹭,仄上平去去,(郑谷 省试贴)
丙】〇平〇平平:开元太平时,平平去平平。(李肱 状元帖)
丁】〇仄〇仄平:宴罢水殿空,仄仄仄仄平。(李肱 状元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3 13:05
与此同时,各类以反切注音的汉字韵书也应运而生。
===============================
三羊质问:反切注音, ...

反切注音出现于汉末。

点评

那就不是于此同时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3 14: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3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13 14:46
反切注音出现于汉末。

那就不是于此同时了!

点评

各类以反切注音的汉字韵书也应运而生! ------- 这里强调的是各类,已不用直音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3 15: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慰相思。
--------------
三羊自己看:红字为仄声处,是不是只为仄即可?

点评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 三羊自己看:红字为仄声处,是不是只为仄即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3 15: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8-13 15:02 编辑
三羊山人 发表于 2016-8-13 14:49
那就不是于此同时了!

各类以反切注音的汉字韵书也应运而生!
-------
这里强调的是各类,已不用直音注。汉末的反切注音只用于佛经翻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585

回帖

15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538
发表于 2016-8-13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羊山人 于 2016-8-13 15:20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13 14:58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日,分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慰相思。
--------------
三羊自己看:红字为仄声处,是不是只为仄即可?

别范安成
生平少年,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何以慰相思。
--------------
金筑子自己看:红字为仄声处,是不是只为仄即可?

点评

这上句末字,只是一种技巧:平上去入兼用,也可同声使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3 15: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7: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