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推荐一种屏间面对学术批评的态度

[复制链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0 07: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19 22:23
北山先生所答,不大令人满意:
1、仄有三声,故三仄仍是变化的,平只一声,三平不变化,显得呆板。
星临万 ...

1,星临万户动只是个特例,比如我说寺庙前没卖猪羊的,是因和尚只吃素,学堂先生就举花和尚鲁智深来反驳。
2,平平仄平仄,本身已进行了平仄调节,三平两仄,已经平衡,下句无需再更改平仄。

点评

特例?唐诗拗而不救的不少吧,为什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8:57
金筑子更善此道。你说杜甫是律诗大家,他拿吴体诗说杜不懂律。他真是擀面杖吹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8:14
平平仄平仄,本身已进行了平仄调节------道理在哪?这句为什么本句可以调节无视粘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8: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0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20 07:36
1,星临万户动只是个特例,比如我说寺庙前没卖猪羊的,是因和尚只吃素,学堂先生就举花和尚鲁智深来反驳 ...

平平仄平仄,本身已进行了平仄调节------道理在哪?这句为什么本句可以调节无视粘对?

点评

平平仄平仄,本身已进行了平仄调节------道理在哪?这句为什么本句可以调节无视粘对? …… 平平仄平仄应不算拗救,大概是律诗刚兴起时,从齐梁体继承下来的句子,文镜秘府论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就有此种句式:“终期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9: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20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0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6-9-20 09:28 编辑

律诗的任何格式在永明体中都有。上句仄仄仄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四种都有。下句有中字平的,也有中字不平的。唐人下句有继承中字平的,也有中字不平的。只有平平仄仄平句,第一字仄,第三字必平。这在四声要求中为什么,一直没人说明白。清人说是用第三字拗去救第二字孤,叫孤平了用拗字去救,简称孤平拗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9-20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就不为病。

点评

这描述和老金的以病救病,三羊的左胳膊断了再断右胳膊,还有学堂的左瞎右瘸一样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8: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0 08: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20 08:31
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拗而能救,就不为病。

这描述和老金的以病救病,三羊的左胳膊断了再断右胳膊,还有学堂的左瞎右瘸一样吗?

点评

那个倒是没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9: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会读平水韵 发表于 2016-9-20 00:00
呵呵,我前帖是说“你若乐感好”,没说你若会乐器,二者还是有着很大差别的,会乐器的乐感未必就出色,如 ...

我当然不敢自称乐感第一,格律也并非需要如何高超的乐感才能领悟,听了某种乐曲便会发冷、发烧、发麻、亢奋甚至自杀,律诗未必会好到那里去,师旷,大概不属于诗人吧?相反,我地有位乐感极差的先生,连《东方红》都不会唱,诗却写得很不错,日本汉诗学家,大多不能读汉语,写出来的作品音韵和谐,甚至入声、清浊都辨别得很准确。
玄学的所谓高境界,就是任何人都不能理解甚至包括自己,诗词理论家有何尝不如此呢?别吓我们乡下人啊!:D

点评

看了学堂先生后边的跟帖,看来你的乐感不是第一第二第九第十的问题,而是尚未臻于一定境界。个中道理其实很简单,正如写过很多所谓诗作的人未必是诗人一样,形似与神似其实就隔着一层窗户纸,可你却一直都捅不破,就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9: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0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20 07:36
1,星临万户动只是个特例,比如我说寺庙前没卖猪羊的,是因和尚只吃素,学堂先生就举花和尚鲁智深来反驳 ...

特例?唐诗拗而不救的不少吧,为什么?

点评

拗而救是讲究声律,拗而不救是不讲究。比如有人穿西装不系领带,有人却要系,这就是讲究与不讲究。杜甫说他老来渐于诗律细,说明他年轻时还不细,全唐诗人不可能都象杜甫一样那么讲求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9: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0 09: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9-20 08:09
平平仄平仄,本身已进行了平仄调节------道理在哪?这句为什么本句可以调节无视粘对? ...

平平仄平仄,本身已进行了平仄调节------道理在哪?这句为什么本句可以调节无视粘对?

……
平平仄平仄应不算拗救,大概是律诗刚兴起时,从齐梁体继承下来的句子,文镜秘府论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就有此种句式:“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可见此句式是唐代格律允许的,大概是对律诗的平仄格式起个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句内平仄调节,句间平仄相对,联间的粘,其形成是先后的,其重要性也是先后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20 09: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0 08:57
特例?唐诗拗而不救的不少吧,为什么?

拗而救是讲究声律,拗而不救是不讲究。比如有人穿西装不系领带,有人却要系,这就是讲究与不讲究。杜甫说他老来渐于诗律细,说明他年轻时还不细,全唐诗人不可能都象杜甫一样那么讲求声律。

点评

非也。杜甫晚节渐于声律细,并非指平仄。平仄格律,他年轻时就娴熟,一般情况下,拗了也救,当然,是不是刻意救则不得而知。晚节的声律细,不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是分辨清浊和音响与意境的结合上。穿西装打不打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0 0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03: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