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1 09:25 编辑
清 康熙 张士俊《泽存堂五种》
王士俊(1683-1750)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字灼三,号犀川,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10岁即能诗善文,19岁入平越府学,广交良友,不耻下问。见事不平,据理争辩。"康熙四十五年(1706)冬,王士俊乡试不成,时年23岁,便往河南丰润县探望做官的父亲,一面帮父亲做一些文书事项,一面也研习朝廷律令、熟识政务吏治。
《宋本广韵》五卷,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张士俊(时年19岁)泽存堂影宋刊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行二十七字。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版心下方记宋代刻工姓名.书前有朱彝尊康熙四十一年及四十三年两序,皆称“重刊《广韵》序”,文字略有异同。其四十三年序,刻字全同正文仿宋,四十一年序为软体写刻,版心下署“泽存堂”牌记。通行本少见四十一年序,此书存。盖竹垞先于四十一年写成重刊序文,及至正式刊行,又有补正删削。其最为著者为序文起首,四十一年序云:“声韵之学盛于六代,沈约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自谓入神,顾其书终莫有传者。今之《广韵》源于陆法言,《切韵》而长孙讷言为之笺注者也。其后郭知玄、薛峋、王仁煦、祝尚丘、孙愐、严宝文、裴务斋、陈道因固先后各有增加,已非《广韵》之旧。”及至四十三年序:“声韵之学盛于六代,周捨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而学者言韵悉本沈约,顾其书终莫有传者。今之广韵源于陆法言《切韵》而长孙讷言为之笺注者也。其后诸家各有增加,已非《广韵》之旧。”又有潘耒序,亦宋字写刻,于《广韵》版本校勘言之极详。又称尝“见锓宋本于昆山徐相国家,借录以归。张子士俊孜孜好古,得旧刻于毛氏而缺其一轶,余乃畀以写本,精加校雠,梓之行世。”
张士俊,号六浮阁主,江苏吴江人,康熙间影刻《广韵》、《玉篇》、《字鉴》等,世称“泽存堂小学五种”。张氏所刻泽存堂五种,世人褒贬不一。叶德辉《书林清话》极为嘉许:“国初人刻书,亦有高下……若曹寅所刻《小学五种》、《楝亭十二种》,又为内府刻《全唐诗》,则固胜于纳兰成德远甚。然不如张士俊《泽存堂五种》,摹仿宋刻,极肖极精。自明至国朝,刻工如此之精研者,盖亦鲜矣。”非之者以为,张氏所刻泽存堂五种,号为影刻,其实删改颇多,已非宋本原貌。虽然,“泽存堂五种”仍不失为清初刻书之白眉,六十年代辑录《中国版刻图录》,《广韵》书影赫然在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