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24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9-24 14:06 编辑
露华自析
梅妆赛血。正粉没愁颜,薄雾盈睫。泪烛摇红,还共钿云明灭。断丝强绾韶华,抱影笔飞双靥。但忍那、朱砂切肤,黛螺销骨。
对君未见忧惙。算进退悲欢,清冷孤绝。隐褪泣痕香凝,一任攀撷。钗凤半堕腮边,悄自语欢眉结。鸾镜里、虚花问谁暗设。
梅妆赛血 —— 开篇扣图,化妆,是为了美,但用”赛血“二字,将调性反过来,梅妆的红,所表现的不是喜庆,不是欢乐,却是忧伤。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意。
正粉没愁颜,薄雾盈睫。—— 用脂粉去掩盖自己的愁颜,但掩盖不了眼中的忧郁。所谓眼睛才是心灵的窗户,这里的”薄雾“,用以表现主人公的情绪,幽婉哀怨的情绪。
泪烛摇红,还共钿云明灭。—— 泪烛,为啥不是红烛、对烛,这里再次奠定基调,蜡炬成灰泪始干,将”为君燃烧自己“的决心和心态点出来,而钿云的”明灭“,恰恰是见君红妆,失君黯色的体现。
断丝强绾韶华,抱影笔飞双靥。—— 前句化自张炎的《虞美人》::难翦愁来处。断丝无力绾韶华。 断丝,喻主人公虽然红颜将老,青丝将断,但仍旧苦”绾“青春,为了”见君不敢红颜老“而已。后句化自姜夔的:无端抱影销魂处。抱影,表孤独,一个人,对着自己的影子,在烛光下,用笔在双颊上轻描细点。
但忍那、朱砂切肤,黛螺销骨。—— ”忍“字,表现了一种痛苦,而化妆,这时候已经不是享受,而是忍受痛苦的过程,以”切肤“和”销骨“二字渲染,在这里,朱砂和黛螺,恰恰成了催衍痛苦的一种手段。并引发读者的疑问——为何如此。
对君未见忧惙。—— 下阕点出男主人公,由于是从女性角度描写,这里的男主究竟是谁不重要,有啥吸引力也不重要,因此一笔带过。但情绪上,用”未见忧惙“来表现女主将之前的幽婉、哀怨隐藏在心底的方式对待男主。
算进退悲欢,清冷孤绝。—— 女主对着自己着意的人,究竟是应该趋迎,还是敛鬓退却,表现心内的纠结。而这种纠结,只有她一个人知道,并不想与男人分享讨论,所有痛苦,自己一力承受,才谓之”清冷孤绝“。
隐褪泣痕香凝,一任攀撷。—— 当男人攀撷求欢之时,女主压抑自己心内的矛盾,隐却自己的泪痕,曲意承欢,所谓”我最快乐的时候就是见到你快乐“,便表现于此。
钗凤半堕腮边,悄自语欢眉结。—— 半堕鸾钗,是一种暗隐,如同”西窗剪烛“表示两人欢好,”钗凤半堕“表示的是两人的厮磨,由于亲密接触了,才会碰掉了对方所簪的钗。而在这个动作下,女主所表现的,是”语欢眉结“,在矛盾纠结中,虽然愁眉未展,却以”欢语“安抚爱人的心境。
鸾镜里、虚花问谁暗设。 —— 最后,以镜花水月来喻两人的情感,女主在明知两人的感情不可能有结果,但出于对男子的爱恋、依赖,仍将自己的痛苦隐藏心底,为男子拼尽最后的”烛泪“,这里表现了一种为爱舍弃一切的决心和情绪。
如果要用现代语言去表述,本篇应为”画一场心灵流血的妆“,以刺青般的痛,来完成”见君不敢红颜老“的心境。自然,一苇是比较不欣赏这类”可怜兮兮“的女子的,但网上有评价,金庸小说中最受欢迎的女人,分别是小昭、阿朱,而最不让人喜欢的女子,赵敏拍第一,黄蓉排第二。这篇大概算是小昭吧。明知“镜花”的“无奈”,却做了“刺妆”的“无谓”,让人又怜又爱,而这种爱,是无私的,也是无畏的,我个人认为,比那些写生离死别,红烛欢好的作品,更有感染力,不管人是否能理解,是否能被感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