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寸草晨露

中国诗词大会断想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发表于 2017-2-1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7-2-12 15:5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2-12 15:19
如果要按普通话韵写律诗,就必须有韵书。因为律诗对用韵要求极为严格。如果不用来写律诗,就不用编新韵韵书 ...

仍然有同部不同韵和同韵不同部现象
--------------------
对。无论新韵怎样合并韵部,都难以避免出现上述的问题。

要是严格按照《切韵》或是《汉语拼音》的韵部去写诗,这种情况下韵部才是最合理的,但也同时是最繁琐的和创作难度最大的。正是因为唐人在实践中发现按《切韵》韵部创作的可操作性差,才会去邻韵同押。

《切韵》的韵部分布较合理,但是分布过繁,《新韵》的韵部过简,会出现新的“同部不同韵和同韵不同部的现象”,并且也没有解决发音会随时代的变化问题与字库词汇会随时代而增加的问题,并且割裂了同唐诗在韵部上的联系。而《平水韵》的分布既不过繁也不过简。

所以,实施《新韵》的成本很大。我们使用《新韵》相当于是在用金丝和银丝做电线材料去导电,而人为地弃用了相对廉价但是导电性能仍算很好的铜丝,那就是平水韵。




点评

问好如观版。 普通话为主流,各地方言拱围,百音共存,会是长期的语言现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3 22:45
元曲《中原音韵》(北曲)十九部,恰巧《词林正韵》(南曲)亦十九部。这俩韵书,皆民间文人集撰,非官方科考规定的《礼部韵略》。我得到的民间艺人韵十三辙(北方),与广西歌王寒酸的十三辙(南方)如出一家。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2 17: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7-2-12 15:48
仍然有同部不同韵和同韵不同部现象
--------------------
对。无论新韵怎样合并韵部,都难以避免出现上述 ...

元曲《中原音韵》(北曲)十九部,恰巧《词林正韵》(南曲)亦十九部。这俩韵书,皆民间文人集撰,非官方科考规定的《礼部韵略》。我得到的民间艺人韵十三辙(北方),与广西歌王寒酸的十三辙(南方)如出一家。
.
把韵搞到一两百个韵部(含106部),今天,许多是不合适宜的,也只是繁琐而已。民间韵(方言),若从诗经期算起几千年,国风民歌流传,就是诗歌韵。《切韵》既是韵部也是字典,是注音的进步。搞到各代《礼部韵略》,那是科考用韵,与诗歌没有必然关系。说关系,只是科考体“格律体”才弄一百多韵、才讲平仄。各地方言纷杂(英语也一样),不格律,都可用来唱歌写诗。格律的律,音律韵律声的律动,怎么可以以一个平仄谱代替?把永明体称“近”,不合理;绝句,首先是“绝”,不绝就别称绝句,称绝句也是渣滓次品。所以,这些陈腐东西,可以鄙之弃之。
.
我以为应倡导诗味,写到有诗味,而不是东榔头西斧子拼盘,诗不走到读者喜欢,抠窄韵弄平仄,更是钻牛角尖。我说句不好听的包**的那些我都没看上。不是我,看好的读者也不多。走格律独尊路,就是走边缘化。这是这些年的教训。试想,千年状元卷不流传,这些年的格律就是走的科考路。写格律,也要顺自然,出诗味,合律了并非佳作。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罗烈烈 发表于 2017-2-12 16:43
历史上的中原人九次大南迁都是没根据的,东晋南渡的汉人主要是安徽,苏北人和少量的河南籍,南渡的地方主 ...

百度搜出的
历史上中原人那五次大南迁

最佳答案

1、第一次:西晋末年,由中原迁至河南信阳、固始及皖、赣沿长江南北两岸,以至赣江下游。
2、第二次:唐朝末年,迁至皖南及赣之东南、闽之西南,以至粤之东北。
3、第三次:宋代末年,迁至粤之东部、北部,也有不少人进入福建。
4、第四次:明末清初,迁至粤之中部及滨海地区,台湾,有的奔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5、第五次:清同治年间,迁至广东南路与海南岛等地。



秦汉战乱时的南迁不在其内。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北迁徙,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所以,用以交流的语言怎会不演变?最佳答案



点评

可以设立一个老平水的专门版块,喜欢老音的到那里交流,但不得打中华和中国的旗号,因中华或中国的语言是以普通话为代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2 21:10
烟波挽霞收入梦,黄河今宵过寸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发表于 2017-2-12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2-1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发表于 2017-2-1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寸草晨露 发表于 2017-2-12 19:02
南北迁徙,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所以,用以交流的语言怎会不演变?最佳答案

可以设立一个老平水的专门版块,喜欢老音的到那里交流,但不得打中华和中国的旗号,因中华或中国的语言是以普通话为代表。

点评

普通话与方言并行。有些方言与民族语可以非遗。普通话是不会被挤掉的主流,方言乡音仍在,这就是中国语言现实(唐代就这样,但那个《礼部韵略》并无普及)。 . 那一方的方言也是方言,一方之言,广州白话,不代表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2 22:35
哈哈,说笑话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2 2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2-1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发表于 2017-2-12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2-12 21:10
代表中华和中国的文字语言只能是《新华字典》和普通话。

-----这样说就太绝对了。若外交部发言人用方言 ...

用方言和英语发布,对象就海外。在大陆,绝对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主题

7380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9975
发表于 2017-2-12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7-2-12 21:11
哈哈,说笑话呢~~

用不了很久,老音老韵都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现在看来,不用十五,二十年了。只要诗词学会的领导班子是六O后出生的唱主导,就没的了。

点评

你怎么和二0一九五四一样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2-12 21: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15: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