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2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元曲《中原音韵》(北曲)十九部,恰巧《词林正韵》(南曲)亦十九部。这俩韵书,皆民间文人集撰,非官方科考规定的《礼部韵略》。我得到的民间艺人韵十三辙(北方),与广西歌王寒酸的十三辙(南方)如出一家。
.
把韵搞到一两百个韵部(含106部),今天,许多是不合适宜的,也只是繁琐而已。民间韵(方言),若从诗经期算起几千年,国风民歌流传,就是诗歌韵。《切韵》既是韵部也是字典,是注音的进步。搞到各代《礼部韵略》,那是科考用韵,与诗歌没有必然关系。说关系,只是科考体“格律体”才弄一百多韵、才讲平仄。各地方言纷杂(英语也一样),不格律,都可用来唱歌写诗。格律的律,音律韵律声的律动,怎么可以以一个平仄谱代替?把永明体称“近”,不合理;绝句,首先是“绝”,不绝就别称绝句,称绝句也是渣滓次品。所以,这些陈腐东西,可以鄙之弃之。
.
我以为应倡导诗味,写到有诗味,而不是东榔头西斧子拼盘,诗不走到读者喜欢,抠窄韵弄平仄,更是钻牛角尖。我说句不好听的包**的那些我都没看上。不是我,看好的读者也不多。走格律独尊路,就是走边缘化。这是这些年的教训。试想,千年状元卷不流传,这些年的格律就是走的科考路。写格律,也要顺自然,出诗味,合律了并非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