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2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山人,欢迎参与探讨,出一家之言。.
古代中原盛,而南方发展滞后。依先生所言闽、粵,皆中原人南迁的最后目的地。如上我贴中提到,赵佗与陈政父子,皆率大量中原人入驻,与当地土著融合,对古时人眼稀少文化后进的闽粵开发。中原古音与闽粵古音融合、变迁才有今闽粵音,说闽粵存古音某些特色,我不怀疑;说闽粵后进,有诗为证。唐韩愈因迎佛骨案被贬潮州,称其烟瘴之地。今日潮汕,是富人窝,2016在大炒万科股权的野蛮行径里的恒大系,就有潮汕富翁公开支持。可见其腰粗。闽粵在近代得海洋势,外迁的华人(国外永驻权,已是外国的少数民族)、华侨(在外侨居无外国绿卡)最多,为南洋开发以及世界经济做出贡献,正如古时他们的祖先中原人为闽粵开发作贡献一样。广东在邓氏改革开放里,获优先权,全国不少地方农民工到广东打工廉价劳动出苦力,股票资本市场现在深圳立市,深圳、广东的上市公司是最多的,当然ST、*ST渣滓垃圾也数第一。就是说人力、资本向那里集中,临海洋与先改革开放,使广东占尽先机。所以牛了一阵子,不少地方发粵语小本本,我还保存了一册。
.
但是,古人在中国历史上动乱时期大南迁,带去北方的先进文化,北方受战乱之灾祸最重,不标明北方就不古,就没了古音特点遗存。如今经济形势也不像三十年前了,丝绸之路再兴,河南以至于新疆都在大开发,中原人也最不缺聪明才智。就诗,《诗经》大量的是中原所出,唐诗、宋词、元曲的大量作者是北方人。不会是用闽粵语创作的。
.
普通话采用了拉丁字母(英语也是采用拉丁字母),是拼音便利。普通话有现代元素,但依然是继承了古代元素。与元曲的《中原音韵》一脉相承。
.
可以用方言读古诗,各地方言都可以,决非只是某地方言音。谁说过四川音、云南音、新疆音、桂林音、柳州音不可读古诗?在中国诗词大会,用普通话读古诗名作名句,多顺多耐听!中国诗也绝非只有格律诗诗词大会还可以出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题。
.
新编当代诗集,不强调某体裁,是要佳作上品,是有中国诗味的作品。顺便回复针板,不会用格律名字,尽管作者可以自标体裁,但不会把体裁顶在头上。有些东西比如张*有的那些东东,哪篇都无诗味,此类不会入选,让中华诗词学会去推广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