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如观

原则永远不会过时,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原则

[复制链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1-3 22:07
格律体,又分为有韵和无韵两种。

有韵格律体,其格律是三要素,即:节律、声律、韵律。如;唐诗宋词元曲 ...

律诗不只是讲求音律美,也要讲求语句优美,对仗是体现它的语句优美的方式之一。所以说是否对仗也应是区分律诗与古风的重要因素。

点评

这个“律诗”的名称应该是非常狭义的,它的范围只限定在“唐朝后期发展成熟,后人总结出来的5、7言8行和5、7言排律”之内。当然,后人仿写的“律诗”也要仿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03
同意。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格,是律诗中使用最多的。所以对仗是律诗的要素之一。王力判断律诗的三要素是:字数,声律,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11-3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2:39
但也不是对仗。
还有许多上下阕字数不一样的词。

这个问题我们有兴趣还可以慢慢研讨,有的词牌是属于“隐性对仗”,要除去那些加重句势的导引字,你发现他还是用的对仗手法。

宋词肯定是依托于律诗产生的,你去看看宋词的演变过程就会知道这一点,他尽管千姿百态,但是始终没有逾越律诗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宋词的绝妙之处。

宋词这就好比是练完了楷书、行书,有了基础才去写狂草,那样才有神韵。而现代自由体诗就好比是从来没有练过楷书和行书的人就直接去写所谓的“狂草”,那就不是狂草了,就不是在写字了,那是在画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3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3 22:40
律诗不只是讲求音律美,也要讲求语句优美,对仗是体现它的语句优美的方式之一。所以说是否对仗也应是区分 ...

这个“律诗”的名称应该是非常狭义的,它的范围只限定在“唐朝后期发展成熟,后人总结出来的5、7言8行和5、7言排律”之内。当然,后人仿写的“律诗”也要仿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11-3 23:01
同意。对仗,作为一种修辞格,是律诗中使用最多的。所以对仗是律诗的要素之一。王力判断律诗的三要素是: ...

对,我是专门强调了一下用韵规范,用韵也是不能随便改来改去的。

点评

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用现在普通话系统的韵来仿写,“新瓶装老酒”,成为另一种新型的“格律诗”,只要有人喜欢写,也应该可以的。——个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3 23: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3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3 23:18
对,我是专门强调了一下用韵规范,用韵也是不能随便改来改去的。

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用现在普通话系统的韵来仿写,“新瓶装老酒”,成为另一种新型的“格律诗”,只要有人喜欢写,也应该可以的。——个见。

点评

平水韵的问题我专门讲过,它是在总结或是说在强调唐代用韵。 如果宋人要弃唐诗不顾,它完全有能力去创立一个完美的新韵。并不是宋人不懂韵律,胡乱把一些韵部一合并就凑成的平水韵。 所以说要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00: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主题

1828

回帖

81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818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1-4 00:33 编辑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3:34
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用现在普通话系统的韵来仿写,“新瓶装老酒”,成为另一种新型的“格律诗”,只要有 ...


平水韵的问题我专门讲过,它是在总结或是说在强调唐代用韵。

如果宋人要弃唐诗不顾,它完全有能力去创立一个完美的新韵。并不是宋人不懂韵律,胡乱把一些韵部一合并就凑成的平水韵。

所以说要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较完美的新韵,宋元明清任何朝代都有能力去做。但是我们古人有很强烈的“礼制”的概念,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想把古人创立的诗体与诗韵能够完美地一代一代地传递给后人。

新韵的创立并没有解决音声平仄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这一难题。我们以为我们今人有了广播电视,就可以使发音逐渐标准化,但那是一厢情愿的。比如“汶川”的“汶”,我们很多人都喜欢读平声,不喜欢去读绕口的去声。就是既便知道读平声是错的,但还是会有很多人去读平声。

所以说新韵并没有解决这个难题,不能算是“发明”,要是如此就可以叫作“发明”。宋元明清早就去做了,还用等到现在?明朝“发明”了《洪武正韵》,最后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失败的,我们何必要去重蹈覆辙呢?


点评

“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较完美的新韵,宋元明清任何朝代都有能力去做”——赞同先生的这个看法! 历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学史也一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至于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就要看各个朝代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09: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11-4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言哉 于 2016-11-4 08:48 编辑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6-11-3 19:07
是的,宋人作词用当时韵(即词林正韵),写近体诗都依唐朝韵编的《平水韵》。五四先生一直回避这个问题。 ...

侧塞千山缝也无,上天下井万崎岖。昨朝曾过芙蓉渡,寻到溪源一线初。
后山勒水向东驰,却被前山勒向西。道是水柔无性气,急声声怒慢声悲。
正是行人肠断时,子规得得向人啼。若能泪得居人脸,始信春愁总为伊。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时节只愁予。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田塍莫笑细於椽,便是桑园与菜园。岭脚置锥留结屋,尽驱柿栗上山颠。
下山入屋上山鉏,图得生涯总近居。桑眼未开先著椹,麦胎才茁便生须。
秧畴夹岸隔深溪,东水何缘到得西。溪面秪销横一视,水从空里过如飞。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住山何敢望他僧,只是游山也不曾。可惜一条杉桧路,都将湿丁不教行。
三峰小石一方池,下有机泉仰面飞。坐看跳珠复抛玉,忽然一喷与檐齐。
城里哦诗枉断髭,山中物物是诗题。欲将数句了天竺,天竺前头更有诗。
忽见金丝嫋绮疏,又惊寒食到来初。不知折尽西湖柳,插遍长安万户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40

回帖

93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38
发表于 2016-11-4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观 发表于 2016-11-4 00:25
平水韵的问题我专门讲过,它是在总结或是说在强调唐代用韵。

如果宋人要弃唐诗不顾,它完全有能力去创立 ...

抛开唐诗,创立一个比较完美的新韵,宋元明清任何朝代都有能力去做”——赞同先生的这个看法!

    历史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文学史也一样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至于继承什么,发展什么,就要看各个朝代不同的具体情况而各取所需了。所以,唐朝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发展出“平水韵”和“近体诗”(即现在许多人所说的狭义“律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宋朝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发展出“词韵”和
“词”(即现在许多人所说“长短句”)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元朝将前人的用韵放得更宽,并发展出“曲”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清朝除诗词理论创作比较活跃外,在诗词创作这块领地里基本上处于继承的情况下,但在文学这块大的领地里,也在前人“传记”的基础上,发展出“小说”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来;清朝后的民国,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发展出“诗韵新编”,并尝试着用“诗韵新编”创作新诗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继承前人写诗用韵的基础上尝试着发展“中华韵”,并尝试着用“中华新韵”创作新格律体的诗词……
    可见,继承和发展是相互相成的。没有了
继承单一的发展就是割断了历史,犹如无源之水,终究会干涸的;没有了发展,单一的继承就是停滞了历史,犹如一潭死水,终究也会干涸的。继承和发展谁也离不开谁!——个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1-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事生非 发表于 2016-11-3 22:31
绝句是特例,绝句其实就是律诗的一半。古人写绝句的含义是什么?绝字何解?就是登峰造极之意。古人去写绝句 ...

绝句为截句,绝妙的谬句也

点评

说对了。绝句没有对仗,肯定不是律诗的一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4 14: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