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如观 于 2016-11-3 18:45 编辑
前面讲了发明火车的例子,一开始火车是在马路上跑的,并且没有马车跑得快。一件新产品的从创立到成熟,必须要经过后人不断的努力去完善。
在唐代“发明”了律诗之后,宋人看到唐人的平韵尾太单调,句子及字数太整齐划一,于是发展了律诗的一种“实用新型”的“新产品”-----宋词,并且给他作了外观设计-----“平水韵”及词韵。
后人继续总结了律诗,创立了“拗体理论”、“孤平理论”等。我们后人创立的这些“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和一些理论都必须要遵守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律诗的三要素:平仄变换有序、用韵规范、对仗工整。
我们订立律诗的三要素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判断是非标准的。我们创作的律诗,只要是违背了这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条,他就不再属于律诗,这个诗体的性质就发生了质变。
我们只要掌握了这三要素,就可以衡量一切诗体究竟属不属于律诗,一切的诗词理论是否违背了律诗的基本原则。
这三要素的选择很重要,必须要宽严适中、概括得体,必须要有助于律诗的发展。按照这个原则,宋词应算作是律诗,拗体诗也应算作是律诗。但是孤平不能算作是律诗,孤平之后诗的整体音律就会被破坏,就不属于“平仄变换有序”了。
象“撞韵”、“挤韵”这类诗也应当算作是律诗,只不过他是属于不完美的律诗。
所以,我们要理解《平水韵》创立者的良苦用心。他何尝不想编撰一部象今韵那样韵部分配合理的韵律表呢?对于任何一位音律学家而言,如不考虑到任何传承问题,编一个那样的表并非是多难的事。但是他要考虑到承上(秉承唐韵遗风),与启下(明确规范用韵,传承于后人)等诸多问题。这就是我们《周礼》的精神,誓死护卫传承、护卫社稷。
宋人完全有条件和有能力去编一部近于完美的韵律表而为什么没有去编?如观的意思是在说,宋人如要把唐诗弃之不顾,去创立一种完美的新韵早就去创立了,何必要等到现在呢?
这个问题是给了今人一个启示,既然了解到了古人的良苦用心,我们今人应当反思,我们有些人的行为究竟是在维护律诗的三要素,还是在去破坏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