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辽宁昆仑

质疑格律诗中的“撞韵”和“挤韵”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你的这个说法,文镜秘府论没有,元兢诗髓脑没有!

元競有的如换头等三条,你也只承认半条呀!

点评

承认与不承认,是一回事,有无说法,则是另一会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10-2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21:23
元競有的如换头等三条,你也只承认半条呀!

承认与不承认,是一回事,有无说法,则是另一会事!

点评

看来先生《文镜秘府》也未细读!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如魏武帝《乐府歌》云:“冬节南食稻,春日复北翔”是也。’刘滔又云:‘四声之中,入声最少,馀声有两,总归一入,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1: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24 21:39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4 21:27
承认与不承认,是一回事,有无说法,则是另一会事!

看来先生《文镜秘府》也未细读!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点评

元兢《诗髓脑》唐朝近体诗范例: 元兢《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 王昌龄《詩格》唐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6: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0-24 21:43
管他呢。该怎么写就怎么写。诗以意胜。会评诗的,还会管这个吗。呵呵。

诗以意胜是评论诗好诗坏,韵病说则是诗的韵律如何优美。诗句中韵病多了则成拗口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4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0-24 22:55
谢谢。可以不管,但不是不管。即不能过于计较。我也是喜欢语气通顺的,读来拗口,当然就不美了。遥握。 ...

这些都属于修辞问题,欲求尽善尽美,自可字字计较,若觉声律过细,碍手碍脚,自可不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10-25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25 06:34 编辑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21:37
看来先生《文镜秘府》也未细读!
又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 ...

六朝刘韬【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的声律理论,你读过未必深入研究过。从以下两位唐朝声律家的近体诗的范例来看,唐朝近体诗并未采用刘韬的理论。崔曙《明堂火珠》,不但是诗家夫子王昌龄的范例,更是状元殿试帖。

元兢《诗髓脑》唐朝近体诗范例:
元兢《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

王昌龄《詩格》唐朝近体诗范例:
崔曙《明堂火珠》诗曰: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终期圣明代,国宝在名都。
【终期圣明代,平平仄平仄】

点评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潭州雨梦 于 2016-10-25 07:20 编辑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5 06:26
六朝刘韬【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亦不能善。此虽世无的目,而甚于蜂腰】的声律理论,你读过未 ...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合是另一回事。先生没看过,所以说不见于文镜,也不见于元競,更谈不上碗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先生善谈二五四声法,对于这种句式的合理性应更无疑义。难不成这甚于峰蜂腰之病的条文,先生又不予承认?顺代说一句,这种特殊形式拗句(王力语)在唐诗中可举出近万句诗例来。

点评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平平平仄仄,二四分明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7:21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5 07: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5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唐诗中合律句约二十万句,特拗句占的比例较大,大拗句比例较小,合起来也不过占百分之五,即百分之九十五(絶大多数)都符合二四不同声的。看来你对二四异声无甚研究,举几个例就能说明问题?诗中大忌孤平,三平尾都可举出上百例来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10-25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先生善谈二五四声法,对于这种句式的合理性应更无疑义。难不成这甚于峰蜂腰之病的条文,先生又不予承认?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会是另一回事。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三羊回复:
一个句子,只有律句与非律句之分,并不存在正格变格之别。王力的所谓【大拗句】与【特拗句】,其合律的前提是【二五分明】,这一点看来你还是未弄明白。王力和赵执信所举的大拗必救的38个例子,〇仄〇仄仄格式,其25两个仄声都是【二五分明】的。


先生善谈二五四声法,对于这种句式的合理性应更无疑义。难不成这甚于蜂腰之病的条文,先生又不予承认?

三羊回复:
对于刘韬的说法,不是三羊【不予承认】,而是唐朝近体诗的【声律理论】,与唐朝科举的【试律作品】,不予承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25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5 06:52
同先生理:说没说过是一回事,符不符合是另一回事。先生没看过,所以说不见于文镜,也不见于元競,更谈不 ...

所举例为平平平仄仄句式最常见的变式。部分论诗者还认为此句式甚至多于正格。这种句式和五仄句(大拗句)是不符合二四分明,但仍被诗界认为可为律诗接受的拗句。
平平平仄仄,二四分明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4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