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辽宁昆仑

质疑格律诗中的“撞韵”和“挤韵”说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9:24
蜂腰有两种解释:先生红字标的指二四不能同声,诗例中从方二四同平,我鲤二四同上,是为蜂腰病。 ...

你的这个说法,文镜秘府论没有,元兢诗髓脑没有!

点评

元競有的如换头等三条,你也只承认半条呀!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24 2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9:28
八病中的大韵病即今流行的挤韵病。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9:24
蜂腰有两种解释:先生红字标的指二四不能同声,诗例中从方二四同平,我鲤二四同上,是为蜂腰病。 ...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24 15:48
蜂腰
顾名思义是两头大,中间小。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 ...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3:53
四声八病是古人指导写诗的。也是律诗格律谱设计及创作指导的文件。时人所说的撞韵挤韵实出于此,不可谓无稽 ...

感谢光临雅赏美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3:53
四声八病是古人指导写诗的。也是律诗格律谱设计及创作指导的文件。时人所说的撞韵挤韵实出于此,不可谓无稽 ...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潭州雨梦 发表于 2016-10-24 13:45
1图
四声八病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 ...

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yóng)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而沈约将四声的区辨同传统的诗赋音韵知识相结合,规定了一套五言诗创作时应避免的声律上的毛病,就是后人所记之“八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四声八病”用于永明体诗歌的创作中,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求过分苛刻,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6

主题

1万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7418

热心奉献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10-24 09:21
撞韵挤韵说好像是出自现代人在网上的论点,旋被一些人用来评诗。“万水千山只等闲”,他说山和闲是挤韵。
...

感谢先生雅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83

回帖

202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2022
发表于 2016-10-24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镜秘府论》是有提及“大韵”,“小韵”。 当今的“撞韵”和“挤韵”说是源于此。
对此评价,古人亦是有一定分寸。如下:
  对于 “大韵” 元氏曰:“此病不足累文,如能避者弥佳。若立字要切,于文调畅,不可移者,不须避之。”
  对于 “小韵” 元氏曰:“此病轻于大韵,近代咸不以为累文。”
       ---引自《文镜秘府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4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