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9-29 19:25
理论是在不断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发展的。清代以前,没有对仗一词,都以对偶或偶句这一概念表示,古代对偶举例把严格的对仗句都归入其中。清朝出现对仗一词,一种情况是作为对偶的代名词,两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到了当代,理论界已经将两者区分开来,对偶指一般的偶句,对仗指特殊的偶句。这种情况,估计始于王力教授。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下:“对仗固须工整,而亦有一联中本句自为对偶者。”蔡元培《国文之将来》:“旧式的五七言律诗与骈文,音调铿锵,合乎调适的原则;对仗工整,合乎均齐的原则,在美术上不能说毫无价值。”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语言与文字》:“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的“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的说法,是对仗的最最准确说法!
“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的说法,只是基于“工对”,而不是基于“可对”。
“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等,只是对仗的成分条件!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词对形词……”等,才是对仗的必要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