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王力关于近体诗的定义,一字之差,终生遗憾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6 14:09 编辑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10-6 11:22
你举的例诗不讲粘对。只讲句子四声。忘读仄声,其余全是平平仄平仄句子。
...
假设【忘读仄声】,其上句【岂假阳和气】,就是【平仄仄仄仄】了吗!

       冬日可爱   庾元亮
宿雾开天霁。寒郊见初日。林踈照逾逺。冰轻影微出。
岂假阳和气。暂忘玄冬律。愁抱望自寛。覉情就如失。
欣欣事几许。曈曈状非一。倾心傥知期。良愿自兹毕。

仄上平平去?平平仄平入?平?仄平??平平仄平入?
仄上平通去?仄平平平入?平仄通仄???平仄平入?
平平仄通上???仄平入?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6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6 09:03
我们可以用对仗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来解释律诗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对仗的成分相对,也即:主宾对 ...

我们可以用对仗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来解释律诗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对仗的成分相对,也即:主宾对主宾、谓语对谓语、定语对定语、状补对状补等,是对仗必要条件。
对仗的词类相对,也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词对形词、副词对副词等,是对仗充分条件。
学堂回复:成分相对,是用当代语法去衡量古人,古人没有语法书,凭的是语感,虽然大部分与当代语法要求暗合,但也有部分出句与对句成分不同。古人讲究的是字面相对,当代人知道了语法,但基本还是继承字面相对,只要字面相对,即使句子结构不同,也是可以的,所以,关于对仗,我只提结构相似,而不说结构相同。

对仗的必要条件,与对仗的是否【可对】有关。
对仗的充分条件,与对仗的是否【工对】有关。
判断是否对仗的标准,是必要条件。并且是唯一条件。
充分条件,只是决定对仗的饱满或厚实。
学堂回复: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相似,这就是必要条件。词性相同,并且名词细类一致,就是工对,否则便是宽对。先生的提法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事实依据。

同理:
声律,是律诗的必要条件。
对仗,是律诗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只是决定律诗的饱满或厚实。
学堂回复:律诗成型后,声律、对仗都是必要条件,并且对仗的位置都确定在中间两联。形成过程中首联、颈联对仗或者只有颈联对仗的,都不是正格。

点评

近体诗与永明体的区分参照,唯有【声律】!决然不是【对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08:03
古人《习对发蒙格式》摘要: 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若夫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有此活法,初学者未易语此。 今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要: 骈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07: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6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试帖诗是不是二五交替,是不是不讲究粘,有什么特殊的规律性?这些可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人们广泛认可并普遍使用的律诗。

点评

【人们广泛认可并普遍使用的律诗】,是否就是秋谷的《声调谱》? 清代清规《声调谱》,能等同或代替唐朝唐律《诗髓脑》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0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10-7 07:53 编辑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6 18:26
我们可以用对仗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来解释律诗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对仗的成分相对,也即:主宾对主宾、谓语对谓语、定语对定语、状补对状补等,是对仗必要条件。
对仗的词类相对,也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词对形词、副词对副词等,是对仗充分条件。
学堂回复:成分相对,是用当代语法去衡量古人,古人没有语法书,凭的是语感,虽然大部分与当代语法要求暗合,但也有部分出句与对句成分不同。古人讲究的是字面相对,当代人知道了语法,但基本还是继承字面相对,只要字面相对,即使句子结构不同,也是可以的,所以,关于对仗,我只提结构相似,而不说结构相同。

对仗的必要条件,与对仗的是否【可对】有关。
对仗的充分条件,与对仗的是否【工对】有关。
判断是否对仗的标准,是必要条件。并且是唯一条件。
充分条件,只是决定对仗的饱满或厚实。
学堂回复: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相似,这就是必要条件。词性相同,并且名词细类一致,就是工对,否则便是宽对。先生的提法没有历史根据,也没有事实依据。

古人《习对发蒙格式》摘要:
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若夫以实字作虚字使,以死字作活字用。是作家有此活法,初学者未易语此。

今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摘要:
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
如果进一步分析,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骈偶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就是注意词语的相互配对。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介词也与连词介词相对。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物。”)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被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一般是异字相对;连词、介词大多是同字相对,但也有异字相对的。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读书/天下,你能用【词类(词性)相同】来解释吗?



点评

读书声/天下事,以前我说过,属于意对。不是同一范畴的不能放在同一范畴讨论。同理,结构相同是一般情况,也有结构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特殊情况,这些也不能扯在一起互相否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11: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6 18:26
声律,是律诗的必要条件。
对仗,是律诗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只是决定律诗的饱满或厚实。
学堂回复:律诗成型后,声律、对仗都是必要条件,并且对仗的位置都确定在中间两联。形成过程中首联、颈联对仗或者只有颈联对仗的,都不是正格。

近体诗与永明体的区分参照,唯有【声律】!决然不是【对仗】!

点评

唐朝推行直到现在依然普遍使用的是不是永明体?现在有讨论和使用价值的是最终定型的近体诗而非永明体。三羊先生总是拿永明体、试帖诗与一般的近体诗来论述,这叫做牛头不对马嘴。先生可以研究试帖诗,也可以研究永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11: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10-6 18:38
试帖诗是不是二五交替,是不是不讲究粘,有什么特殊的规律性?这些可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是人们广 ...

【人们广泛认可并普遍使用的律诗】,是否就是秋谷的《声调谱》?
清代清规《声调谱》,能等同或代替唐朝唐律《诗髓脑》吗?

点评

不是,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即大家一直使用的那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11: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10-6 11:22
你举的例诗不讲粘对。只讲句子四声。忘读仄声,其余全是平平仄平仄句子。
...

试律诗,有讲就换头的,也有不讲究换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7 08:27
【人们广泛认可并普遍使用的律诗】,是否就是秋谷的《声调谱》?
清代清规《声调谱》,能等同或代替唐朝 ...

不是,是王力的《诗词格律》,即大家一直使用的那种。

点评

王力的《诗词格律》,实际就是赵执信《声调谱》的再版。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12: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7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7 07:42
古人《习对发蒙格式》摘要:
最是死字不可对以活字,活字不可对以死字。此而不审,则文理谬矣。
若夫以实 ...

读书声/天下事,以前我说过,属于意对。不是同一范畴的不能放在同一范畴讨论。同理,结构相同是一般情况,也有结构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特殊情况,这些也不能扯在一起互相否定!

点评

结构相同,还是一个语法问题。 用句子的六大成分,组合的结构,是【大结构】 句子成分的内部结构,是【小结构】。 对仗的【大结构】,必须相同,不可不同。相同成对,不同失对。 对仗的【小结构】,可以相同,可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1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0-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10-7 08:03
近体诗与永明体的区分参照,唯有【声律】!决然不是【对仗】!

唐朝推行直到现在依然普遍使用的是不是永明体?现在有讨论和使用价值的是最终定型的近体诗而非永明体。三羊先生总是拿永明体、试帖诗与一般的近体诗来论述,这叫做牛头不对马嘴。先生可以研究试帖诗,也可以研究永明体,但不要拿来否定近体诗或王力关于近体诗的理论,它们不是一个范畴,怎么说得清?

点评

唐朝试律近体诗、唐朝应制近体诗、唐朝一般近体诗, 三者的声律标准,难道还有三般两样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0-7 12: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05: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