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从近体诗的五连声,认清大唐声律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2 08:17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6:30
三羊回复:
既然【五连平连仄都是大拗句,是严重违律的】,为何【唐近体诗中存在】?既然【大拗句的特点是平仄失替】,难道【平仄交换律】的【严重违律】?【二五两字有关的规定】,赵执信没有,王了一没有,针叶林没有……,难道就不允许大唐元兢《诗髓脑》有吗?
-----纠正你多次:关于二五不能同声的蜂腰规定不是元兢的,你怎么还絮叨是元兢理论?

多次给你讲,元兢《诗髓脑》【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是元兢的理论!第四  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①”“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②。


此段文字亦见于《本朝文萃》卷七,《诗髓脑》云:蜂腰者,每句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是也。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平声,“独”与“饰”同入声。元兢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三宝院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点评

这些只不过是元兢对沈约八病的的理解或解释,蜂腰发明权不是元兢。你是真不明白还是故意纠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2 08:2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6:35
三羊回复:
王力的所谓【大拗必救】,并不【符合唐朝近体诗声律的实际情况】!试律诗的【大拗必救】,难道还不能证明赵执信、王了一、针叶林的歪理邪说吗?
试律诗的【大拗不救】,
不但证明五连仄不是平仄双声律!
还能证明五连仄不是二四交替法!!
-----唐代留存下来试律诗区区几十首既不是规范的律诗更非楷模,不能说明诗律。不要老拿他们说事,没有多大意义。你眼中的“歪理邪说”恰恰是当今诗词界绝大多数人的共识。这也证明你的研究走上邪路了~

堂堂的科举试律,你也竟然否认是近体诗!
试律诗,这是最最标准的近体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09

回帖

35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8
发表于 2016-9-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羊研究多年近体诗,似乎该梳理一番了,譬如:今体诗究竟有几种格式?举例简单些,让大家一目了然:v:

点评

三羊研究多年近体诗,似乎该梳理一番了,譬如:今体诗究竟有几种格式?举例简单些,让大家一目了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9: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8:16
简单说:
近体声律包括句中平仄交换律和句间平仄粘对律,还包括拗救律和孤平及三平尾避忌。
近体格律还有关于字数和句数的规定。
近体格律还有关于句法结构和对偶的规定。
----劝你虚心学习。
永明体,没有句法结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8:24
押韵的确不是律诗特有的,但规定比古风要严,其韵书是平水韵。

胡说八道,谁规定的?
科举试律的近体诗,为何不依《平水韵》?!
唐朝的考生,见过《平水》吗?

点评

又拿科举说事。开始科举时还没有什么近体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9-12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9-12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2 08:32
又拿科举说事。开始科举时还没有什么近体呢!

又来不论理,唐朝科举的试律诗,就是今人所说的近体诗。

点评

只有你这样武断。科举试律诗都规定几韵?律诗几韵?数数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2 08: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