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一苇一苇 于 2014-9-15 18:11 编辑
您好!方家不敢,我正好最近在学习“宽对”方面的东西,也许可以回答您的问题:
1、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双飞翼”与“一点通”中,“双飞翼”的结构并不一定要划分为1+2,因为“飞翼”这个词并不多见,“双飞+翼”比“双+飞翼”更容易被人理解,何况这里“双飞翼”是作为一个意群。“一点通”的一种常见解释是是犀牛角有一线相通,这一线便被认为是心灵的通道,所以“通”在这里是名词。
2、梦为远(副)别(动)啼难唤(动),书被催(动)成(副)墨未浓(形)——这里“成”是关键,这里“成”应该理解为“完成”,句子意思是“书是被催促而成的,墨还没磨浓”。这里“浓”是形容词当动词用,“磨浓”之意(古代写字是要磨墨的,磨得时间不够墨汁就不够浓)。当然,这句里“催”对“远”、是小有不工的。
3、晓镜但愁云鬓改(动),夜吟应觉月光寒(形)——我理解“改”是指“改变”,名词;“寒”是指“寒意”,也是名词。“云鬓改”与“月光寒”都是偏正型的名词性词组而不是主谓词组;
4、红楼隔雨相望(副、动==动)冷(形),珠箔飘灯独自(副、形==副)归(动)——“相望”对“独自”确实不工,这种对仗古代其实也很多,它们通常是被是意对——字面不对词意对,是宽对中最宽的一种啦。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不对仗的,把这三个字组词入句之后,就从句子意义上认为它是对仗的,这种情况也很多见:
杜甫《收京》:杂虏横戈数,功臣甲第高
刘长卿《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毛泽东《吊罗荣桓同志》: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总体而言,我理解赵诗友的疑惑在于为什么古人可以不工大家都接受了,您的作品中有不工我们却挑出来。原因大致有二:
1、古人的不工也是不工,也不是没人说,只是瑕不掩瑜——但毕竟还是个“瑕”;
2、我们如今能读到的大部分古人作品,都是历代名家千挑万选出来的,多数都是精品,人家是“瑕不掩瑜”,前提得是有“瑜”可言。就是说人家的作品确实是好,意境、文字、情感。。。各方面来说总归是有胜过常人之处。
那么我们作为后辈的学习者,学其瑜,避其瑕,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能达到目标固然好,达不到咱也往那儿努力,不可以因为暂时达不到目标就放弃努力或者降低目标,甚至否定它。
扯多了点,与赵诗友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