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节奏•句式•诗境 ——古典诗歌传统的新解读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这个句式表面上看似主谓结构,实质上却是题评结构。池塘与春草,园柳与鸣禽,都是成对的“题”。而成对的“题”之间的动词——“生”与“变”,则可视为评语。“评”揭示了诗人有感于流转的岁月凝于一瞬而触发的梦幻般的幻象。谢灵运将物候缓慢的变迁(春草生、禽鸟归)浓缩为一刹那的变化,想像瞬间池塘生出了春草,园柳化作了鸣禽。当我们在脑海中重现谢灵运所想像的物候变化的情景时,便不自觉地感受到了诗人看到春天来临时的喜悦与惊奇。诗中采用蒙太奇般手法将不同的景象叠合在一起——荒芜的池塘与绿草、无叶的柳树与啼啭的小鸟,营造了一个孕育着永恒的生长和变化的广袤意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评”的动词——“生”与“变”,正是《易经》所阐述的宇宙观的两个基本原则:“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传》),故揭示出景物变换之后整个宇宙的变化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灵运是唐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发掘五言诗2+3节奏表现力的先导。他们利用诗歌句式上的模糊性,将主谓结构与题评结构融为一体。他们更仿效谢灵运的诗句,运用生动跳脱、超乎常理的动词作为“诗眼”,从而制造知觉上的各种幻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江汉》中所用的题评结构是相对简单的:“题”是一个二音节的名词,带出一个广阔的场景;三言段的“评”本身则是一个小型的主谓结构,陈述作者的身心现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汉》一诗则同时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两种维度的阅读可能,从而证明,这种观念是失之简单化的。引文中的竖线划分了诗句中的二言段与三言段,将全诗分为两大部分。若沿着竖线垂直阅读,则打破了句子间接续的正常序列,突出了两组高度浑融的意象群,因而是空间维度上的解读。第一组意象群带出了从乾坤到广阔的河流,到天气(“片云”、“秋风”)等一系列宇宙天地的景象;另一组意象群,则集中于对诗人自身状况的评述:思归的旅人,他的困窘寂寞,他漂泊四方的经历,以及尽管年老体衰,但壮志不改的决心。如果说这种空间维度上的解读方法,强调了物我的比照,那么时间维度上的解读,即按诗的顺序一行接一行地读,则揭示了诗人体察事物与沉思内省的心理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前六句中,起首的二言段带出了主题——诗人所体察到的广袤天地;而紧随其后的三言段,则引入了诗人体察外物而生发的对主题的评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种可能的读法之共存,正体现出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物我同情的审美境界——各种客观事物之间如此,人与自然之间亦如此。从这种共存之“道”可以味出,诗人的孤寂稍微得到了纾解,因而,得以为颈联中“转”作了铺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与人的无情对照,是中国传统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本诗的首联中“国破”与“山河在”的对比,无疑也涉及了这个主题。然而,第三、四种读法与头两种读法不同,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正与这种对比恰恰相反。在第三种解读方法中,诗人从更广阔的角度去观察人类的痛苦,人与自然合为一个整体。这样一来,人的痛苦正是自然所能感知的痛苦,反之亦然。因此,在人之感时和花之溅泪之间,就有了动人的共鸣和联系。在第四种读法中,自然变成有情有义之精灵,主动地去感受体察人类的痛苦,成为倾诉人类悲愁的代言人。第五种读法则是诗人对自己情感的深沉反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三个不同的视角的变换,反映了诗人与所感知对象的关系悄然生变:从困窘的人类与无情的自然之间的痛苦比照,到人类与自然情感的互相呼应,到最后两者感情的全然相通。当我们随着诗句去细味这些变化之时,也能体验到诗人将其所观所感深化为梦幻般场景的全过程,与他内心最深处的感情息息相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12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4+3式与2+2+3式实际上代表了七言诗两种不同的语义节奏,不能相互等同。它们的句式结构互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亦大相径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4 00: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