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振波浪清

诗词入门十八讲——集中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汉语诗律学》根据这30个韵部各包括的字数多少,分为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
    1、宽韵:
    包括四支、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一东、十一真、七虞。作诗用这些韵,有较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2、中韵:
    包括十三元、十四寒、六鱼、二萧、十二侵、二冬、十灰、八齐、五歌、六麻、四豪。作诗用这些韵,有次多的韵脚可供选择。
    3、窄韵:
    包括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较少。
    4、险韵:
    包括包括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作诗用这些韵,可供选择的很少。
    上面所分宽窄,是按用韵从严的要求来说的。即无论绝句、律诗、排律,必须一韵到底,不许通押。古时和现在,都有些文人,故意用窄韵、险韵来作诗,以显才华。对于我们初学的同志来说,知道这点常识就行了,无须深究。最重要的,是要弄明白哪些是邻韵,哪些可以通押。所谓邻韵,一般指诗韵排列次序相近而音又相似的两韵,或两韵以上,如上平声的一东、二冬,四支、五微、八齐等,这些邻韵可以通押;有些韵排列次序不相近,而音相似,如上平声三江、下平声七阳,上平九佳、下平声六麻,也可以通押。这里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诗韵目录》、《诗韵新编》及王力《汉语诗律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参照现代人作近体诗通押的情况,把可以通押的韵目试列如下:
    1.一东二冬
    2.三江七阳
    3.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
    4.六鱼七虞
    5.九佳(半)十灰(半)
    6.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
    7.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
    8.二萧三肴四豪
    9.五歌
    10.九佳(半)六麻
    11.八庚九青十蒸
    12.十一尤
    13.十二侵
    14.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括号中注明"半"的,表明该韵目一半与这(些)韵目通押,另一半与别的韵目通押。其实在前人和现代人诗词中,6与11、13,7与14也常常通押。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新编》,在1978年修订重印时,又将十八个韵部和十三辙相对照,指出哪些韵还可以通押,实际上只有十四个韵部,同上面所列邻韵通押,稍有出入,大致相同。这本书无疑给初学旧体诗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近体诗押韵很有讲究,开始可先学简单的,按《诗韵新编》的韵目押韵,以后再学复杂的,慢慢熟悉《平水韵》,逐渐按30个平声韵目押韵,做到一韵到底,不用邻韵,或者做衬韵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有所谓"限韵",就是限定用某韵目的字做韵脚,或者固定某几个字作韵脚。这种限韵诗主要是科考场的试帖诗;另外就是文人集雅作分韵诗、限韵诗等。科考早已进了历史博物馆;集雅做限韵诗也早已不时兴了。但是"和诗"的遗风尚存---诗词爱好者之间你来我往,一唱一和。和诗用韵有三种:一种是不用对方的原韵或原韵脚,如毛泽东的《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柳诗用寒韵,毛诗用阳韵,郭诗用肴、萧、毫韵,毛诗用灰韵。第二种是用对方的韵脚,如毛泽东《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原作韵脚为"天"、"跹"、"园"、"阗"、"前",和作也用同样的字依次作韵脚。第三种只用对方的同韵目中的字,如对方用东韵,和作也用东韵,可以全部不用对方韵脚字,也可以部分用,部分不用。如朱德《和毛泽东同志〈登庐山〉原韵》,毛诗的韵脚是"边"、"旋"、"天"、"烟"、"田";朱诗的韵脚是"边"、"旋"、"天"、"巅"、"前"。韵脚有两个字不同,但都属先韵。这种和诗用韵比第二种限制小些。后两种都叫做"步韵"或"次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所谓"用韵",就是套用古人某首诗的韵脚作诗,实际上等于步韵和古人的诗。如聂绀Nu1946年讽刺国民党政府滥猎熊猫赠送美国,写了首《吊熊猫》:"尤物人间何处寻,汶川四境柏森森。可怜弱土藏殊色,竟有强邻慕好音。万里和番天下计,一身报国女儿心。专机未发香先泯,顿使洋奴泪满襟。"这首诗的韵脚全部套用杜甫《蜀相》一诗。
    如果步自己诗的原韵写诗,叫作"叠韵";如果连叠几次,就称为"再叠"、"三叠"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讲一讲押韵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前人作诗押韵有所谓八戒,这里只把初学作诗时容易出毛病的几点说说:
    一是平仄混。初学诗的人往往用韵母相同而平仄各异的字押韵,尤其是现代语中读平声而古时读入声的字,如"石"、"国"、"激"、"昔"等字押韵。有的在不押韵的单句末尾用了平声字,这都是不合撤的。辨四声不但是学平仄的基础,也是学押韵的基础。
    二是凑韵脚。就是在押韵的字眼上随便拈一个押韵的字凑数,其意思与全诗毫不相干。这在顺口溜、莲花落和戏剧唱词中是常见的,但如出现在格律诗中那就显得俗气了,并对表情达意有妨碍。
    三是出韵。有的人由于读字发音不正确,或受方言影响,又不熟悉诗韵,作诗往往会出韵,例如有的方言中,"魔"、"谋"二字读音差不多,可是它们在《平水韵》中分别属五歌、十一尤,二者不通押;在《诗韵新编》中分别属二波、十二侯,二者也不能通押。如果这两个字在一首诗中同时作韵脚,那就出韵了,这也叫落韵。所以初学作诗时,凡叶韵用字,过去未见过先例的,须和韵书查对一下。
    四是窜韵。有的人由于不知道异义、异音的同一汉字分属不同的韵部,作诗就会窜韵。例如"分"字,若用在"新旧两平分"句中,属平声十二文;若用在"你我有缘分"句中,则属去声十三问。所以作诗时,对押韵的字要好好辨认其字义和读音。
    五是倒韵。就是把一些习惯性搭配词组,前后颠倒过来迁就韵脚。例如:"花葩"、"嫩凉"、"崎岖"等,不能为了押韵而把它颠倒过来,成为"葩花"、"凉嫩"、"岖崎"。如果颠倒过来意思也讲得通,对诗的表情达意没有妨碍,不能算倒韵。如"明月"、"归鸟"、"川流"、"尧舜"、"秦汉"等。
    六是重韵、复韵。诗中 出现过的韵字,再次出现,并用来作韵脚,叫做重韵。同义又同韵的字,如"芳"、"香"同属阳韵,"忧"、"愁"同属尤韵。这类字在同一首诗中作韵脚,叫做复韵。重韵和复韵在诗中 出现,意思重复,显得单调乏味,必须避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
对仗又称对偶。因为古代仪仗,像现在戏剧舞台上跑龙套似的,都是左右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对仗是一种形成文字整齐美的修辞手段,也是构成格律形式、呈现格律气氛的重要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万

主题

108万

回帖

309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楹联专区总版主兼联论联话首席版主和长江文苑区总顾问

Rank: 8Rank: 8

积分
3094140

特别贡献奖功勋诗友奖章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姓门户、摆设,仕女束装,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对偶句。例如《诗经》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辞》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对偶,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乾文言》)晋魏以后对偶影响扩张,将以前骈散交错的文章,发展为通篇骈四俪六的骈体文。也就从这个时期开始,诗歌中对偶从不工整到逐渐工整,从随意使用到逐渐规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时期,对偶就成为格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