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4-10 07: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书府吏 于 2017-4-10 07:02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10 05:39
后人作诗都依唐律,韵也依唐韵,律诗同楚辞,汉乐府一样,已经成了一种古典体裁,宋元明清都没说要改革,所 ...
许先生好,看来先生对唐代律诗也是有研究的,先生说:“对律诗而言,历代都在修改,唐律诗开始没定形,有20多式,唐末五代宋初,经过淘汰才固定为几种格式”这个观点与历来传统认识相异,我也不能赞同。我提供几个唐代律诗平仄声律已经定型的文献资料供参考:
第一个是《文镜秘府论》里有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七言尖头律的诗格,其来源是王昌龄《诗格》这其实就是后来所称的五律与七律的格律,所谓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即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第二个是中晚唐《炙毂子诗格》有背律体,谈到《咏柳诗》第五句第二字应仄而平,失粘时说:“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可见当时律诗平仄是有常格的。
第三个是处于中国五代时期日本《作文大体》明确列出五七律平仄格式,与现代无异,本版有人转载过《作文大体》,当然该书时处五代,不能完全反证你“五代宋”格律才定型的观点。
平仄格律早经沈宋定型,初盛唐并不严格遵守,中晚唐后由于科举日严,大家才遵守平仄格律,有人作过论述:
虽然沈宋制定了律诗考试,但是初盛唐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考试帖诗,文献记载:开元年间只有二年(714)、十三年(725)、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二十六(738)、二十七(739)有关于试诗题及写作内容的记载,天宝年间则是四载(745)、十载(751)、十五载(756)有相关记载,大历以后的试诗题及诗作便有较常态性的记录了。可见初盛唐由于科举考试中考试帖诗不经常性,所以诗人平时作诗并没有这种格律拘束,大历以后,年年考试帖诗,科举功名的导引作用,影响到士子平常作诗的习惯,便老老实实守起科举格律来,盛唐超逸的律诗便消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