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69|回复: 45

格律与韵

  [复制链接]

40

主题

705

回帖

30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49
发表于 2017-4-9 20: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起初也是赞同新韵的,但随着对格律史的深入了解,对旧韵的存在也有了深入理解。
       首先说律诗的出现于诗史并延续千年,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推波助澜。律诗在初唐沈宋以科举制度确立地位之前,格律并不固定,文献记载:“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颙、约已降,兢、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累”,是沈宋借助科举功名导引的作用,才固定了平仄格律,并将《切韵》作为科考用韵标准,定名为律诗,律是法律的意思,不是声律,音律之意,所以后人称律诗为科举诗,正是因为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使得诗这种体裁沾染上国家王法的色彩,即格律,并延续千年,从诗经,楚辞,汉魏古诗以来重意境的优良传统受了格律的束缚。齐梁时擅五古的江淹因不擅这种声病诗,遂有江郎才尽的传说。唐以后人作律诗,因须婉转辞句以就律,再也写不出古诗十九首这样的天籁之音。
      后人作律诗这种体裁都依唐律,韵也依唐韵,律诗同楚辞,汉乐府一样,已经成了一种古典体裁,宋元明清都没说要改革,所有研究都以唐律为例,意在恢复其形制,所以有人用唱京剧必须用京腔来作比。
      今天提倡新韵的人,不仅应改革其韵,更应抛弃其律,恢复汉魏古诗未受科举制影响,不拘平仄的优良传统,而不仅仅是改革韵书,中途半端。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7-4-9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9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种文学体裁,不喜欢,就远离它,喜欢,就钟爱它,即既能爱其长处,也能理解和包容其短处,而不是对它动手术刀去己所不欲,填料补自认为不足。

点评

可以动手术呀,只是动手术后便是另一种体了  发表于 2017-4-10 05: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10 05: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的格律为永明体格律,律诗的韵也为永明体韵。律诗的平仄才为唐人平仄,即切韵平仄!针叶林不坚持双轨制了?

点评

凡是用新韵的诗就是新诗,这就是一轨。比如你的大雾诗就是一种新诗(出律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4-10 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4-10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纠错“是沈宋借助科举功名导引的作用,才固定了平仄格律,”不是平仄格律,是声律。格律声律是两回事,今人多混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4-10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提倡新韵的人,不仅应改革其韵,更应抛弃其律,恢复汉魏古诗未受科举制影响,不拘平仄的优良传统,而不仅仅是改革韵书,中途半端。-----这个结论不对
前面那些叙述问题不大,但他们与“应改革其韵,更应抛弃其律”没有必然的关系,作为推理,中间还得找出一个要素来,这个结论才能站住。

我这纯粹从议论文的写作角度提出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不牵涉作者观点正确与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4-10 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传刚 于 2017-4-10 05:43 编辑

后人作诗都依唐律,韵也依唐韵,律诗同楚辞,汉乐府一样,已经成了一种古典体裁,宋元明清都没说要改革,所有研究都以唐律为例,意在恢复其形制。----这段话没说清楚。把唐韵与律诗混为一谈。对律诗而言,历代都在修改,唐律诗开始没定形,有20多式,唐末五代宋初,经过淘汰才固定为几种格式,对格律诗的各种要求也是一代一代增加的。而且即使要说也应该说格律诗,而不是律诗

就事论事,因为我们都是临屏写东西,说的不会周全的,所以需要不断的纠偏。如果有冒犯处,请原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705

回帖

304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049
 楼主| 发表于 2017-4-10 07: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图书府吏 于 2017-4-10 07:02 编辑
许传刚 发表于 2017-4-10 05:39
后人作诗都依唐律,韵也依唐韵,律诗同楚辞,汉乐府一样,已经成了一种古典体裁,宋元明清都没说要改革,所 ...


许先生好,看来先生对唐代律诗也是有研究的,先生说:“对律诗而言,历代都在修改,唐律诗开始没定形,有20多式,唐末五代宋初,经过淘汰才固定为几种格式”这个观点与历来传统认识相异,我也不能赞同。我提供几个唐代律诗平仄声律已经定型的文献资料供参考:
第一个是《文镜秘府论》里有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五言侧头正律势尖头,七言尖头律的诗格,其来源是王昌龄《诗格》这其实就是后来所称的五律与七律的格律,所谓五言平头正律势尖头,即五律平起首句不入韵。
第二个是中晚唐《炙毂子诗格》有背律体,谈到《咏柳诗》第五句第二字应仄而平,失粘时说:“此是大才,不拘常格之体。”可见当时律诗平仄是有常格的。
第三个是处于中国五代时期日本《作文大体》明确列出五七律平仄格式,与现代无异,本版有人转载过《作文大体》,当然该书时处五代,不能完全反证你“五代宋”格律才定型的观点。
      平仄格律早经沈宋定型,初盛唐并不严格遵守,中晚唐后由于科举日严,大家才遵守平仄格律,有人作过论述:
      虽然沈宋制定了律诗考试,但是初盛唐科举考试并不是每年考试帖诗,文献记载:开元年间只有二年(714)、十三年(725)、十九年(731)、二十二年(734)、二十六(738)、二十七(739)有关于试诗题及写作内容的记载,天宝年间则是四载(745)、十载(751)、十五载(756)有相关记载,大历以后的试诗题及诗作便有较常态性的记录了。可见初盛唐由于科举考试中考试帖诗不经常性,所以诗人平时作诗并没有这种格律拘束,大历以后,年年考试帖诗,科举功名的导引作用,影响到士子平常作诗的习惯,便老老实实守起科举格律来,盛唐超逸的律诗便消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456

回帖

11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166
发表于 2017-4-10 0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律,格式韵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857

回帖

3157

积分

栏目顾问

奇趣诗苑特邀顾问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7
发表于 2017-4-1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书府吏 发表于 2017-4-10 07:00
许先生好,看来先生对唐代律诗也是有研究的,先生说:“对律诗而言,历代都在修改,唐律诗开始没定形,有 ...

我说的与你不矛盾,唐朝没定形的,唐代人和后来人们根据唐朝的特征不知是定为20即使还是10几式,你说的就是这些。比如最常见也最有名的折腰式,定型后称之为变式,变式实际就是杂体。

关于律诗的概念,除了研究者如我之类,多数人都会混淆的,不足为怪。律诗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统称,指有律的诗,它包括声律和格律两种,即古风和格律诗。第二种概念是专指,指的是格律诗中与绝句排律相对应的诗体。你在主贴中不知你的律诗指哪一种,如果指前者,则当时真的只有四声,没有平仄。因为当时的诗是唱的,所以讲求声律,唐朝出现不唱的新乐府和只吟不唱的格律诗,因为不唱,节奏就突出了,于是转而强调平仄。
沈宋制定了律诗考试,指的是声律,不是唐朝科考的要求。
谈论古代的诗词很难准确说清,就是因为诗词的历史一般的人哪能有研究者那么清楚,所以说错没有什么关系的。
我原来是研究古代汉语的,近二十年转为研究杂体诗,杂体诗与古风、格律诗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对古风、格律诗的历史虽不透彻,比一般诗词爱好者还是多了解些的。我们搞研究一要求时限要准确,二要求概念要准确,三要求例子要准确,四要求论证要准确。所以不免多事,看到大家议论常爱插口,容易得罪人。
科考的记录并不是每次都记了,何况大家看到的都是专家学者论文中所说的,并没有谁会去看皇帝实录,那玩意儿太枯燥无味了。比如唐初的你就没有指出,因为专家们都从唐玄宗说起,其实玄宗前已考多次,但考试内容没有定形。大家所讲的都是诗赋成考试制度的事。武则天时已与许敬宗等人讨论了韵书问题。这就是这里有个赖子说206韵是我瞎编的。这时唐韵已出笼,206韵,许敬宗提出某些韵可以共用,武则天很赞成,于是唐韵进行了修改,修改了很多年才是我们看到的定型的唐韵。确实,科考诗赋是把双刃剑,一面兴盛了唐诗,一方面又扼杀了唐诗。同样,格律诗的规则也是双刃剑,平水韵也是双刃剑,因此大家讨论他们的双刃就不奇怪,不要只看到一面,不许别人论另一面,那不是科学的态度。
希望我们的讨论能够友好的不带硝烟的进行。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