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3-13 07: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汉语诗律学》:
28.4总之,古人并没有着意避免哪一类的平仄形式,其所以很少合于后代的律句者,只是机会使然。但是,自从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做起古风来,却真的着意避免律句了。试比较古诗十九首和杜甫的古风,则见前者的律句较多,后者的律句倒反极为罕见,这当然是极意避免的结果。越不象律句就越象古句,至少有些唐人的心理是如此。但是,诗是给人吟诵的,古人虽没有一定的平仄格式,是不是有一种自然的声籁,诗人们不期然而然地倾向于这一种声籁,使它的音节谐和呢?这自然是很合理的猜测。甚至有人以为古诗的平仄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和律诗不一样罢了。相传赵执信求古诗平仄之法于王士真,王士真不肯告诉他,于是他把古诗和唐诗互相钩稽,著为声调谱,然而据他自己说,却是从王氏那里宛转骗到手的。又王士真裔孙王允熙传有古诗平仄论,也说是王士真的原稿。其后,李英有诗法易简录,翁方纲有平仄举隅,又后,董文涣有声调四谱图说,黄庭坚有古诗平仄集说和五古平仄略。他们都相信古诗有一定的规律,所以都依据赵谱而加以补充或阐明。赵氏把古诗的规律叫做别律,意思是另外一种律诗,其规律的严格不让于今体律诗。比如下面这些关于平韵五古的规律:(1)第二字与第四字同声(指平仄);否则(2)第三字与第五字同声;否则(3)出句用平脚。试拿上面所举去者日以疏一诗来印证,将见它和这些规律完全吻合了。28.5不过,唐人的古风毕竟受了律诗的影响,他们所做的古风,象去者日以疏那像和近体诗的格律完全违异者竟是少数。后世有些诗论家在分析了唐人的古风以后,却认为合于上述那些规律的诗句只是古风的拗体,正体的规律恰恰相反,它应该是:(1)第二字与第四字不同平仄;(2)出句不用平脚。28.6诗论家在这些地方尽管有意见上的不同,然而赵氏所提的一个定理却为他们所公认,就是古体诗无论五言或七言,总以每句的下三字为主,而腹节的下字尤为重要(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平脚的句子,腹节下面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腹节下字以用仄声为原则。这样,专就下三字而论,下面的四种形式乃是古体诗的常轨:(甲)平脚1.平平平。2.平仄平。(乙)仄脚。1.仄平仄。2.仄仄仄。28.7平脚的句子,有所谓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基本知识,因为古风里的句子三平调最多,尤其是平韵诗里,不过,关于三平调,也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就以以下三字平平平为三平调,因为连用三个平声;第二种是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和平平平仄平为三调,因为它们的第三字都是平声。我们喜欢采用前一说,因为它的意义明显些。凡本书里所谓三平调,都是指平平平而言。事实上,平平平也比平仄平更为常用。许多平韵古风竟有一大半的对句是用三平调的,例如: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 王维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槐北风响。日夕方高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