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3-12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凡是草创之作,粗糙和疏漏总是难免的。《声调谱》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疏陋,而在于它承载的古诗声调论面临着一个在学理上能否成立的拷问。我在《古诗声调论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已对乾隆以降诗论家的意见略作梳理,这里再补充两条清代后期的资料。一是牟愿相《小澥草堂杂论诗》称赵执信著《声调谱》为古今诗一厄,“言古诗中有律调,更气死人。唐韩昌黎于平韵古诗故作聱牙诘屈之调,苏东坡和之,我用我法耳,赵执信遂以律人耶?”[39]牟氏对《声调谱》有详细批驳,可惜不传于世,但他的观点是很清楚的:韩愈、苏东坡古诗故作诘屈聱牙之调,只不过是个人化的选择,并不具有普遍意义,赵执信取以绳人,实不足法。二是于祉《澹园诗话》论五古,说:“乐府有一题,必有一题之声调,如今词曲是也。陶谢以来五言古诗,不过随时寄兴,非必期于被之管弦也。近日饴山赵氏,乃于五言古平地凿空,创为声调,取古人平仄稍符其说者定为成式,而所引既多,遂亦自相矛盾。至汉魏以来乐府失传之声调,反随波逐浪,无所发明,岂能服人?”[40]这是强调古诗与乐府之有定声不同,强构古诗声调规则适足混淆于乐府之体,致使乐府失传之声愈益湮晦。两家的批驳显然是很有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