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学海长孺 于 2016-11-13 19:51 编辑
此詞前段第二句三字,第三句六字,後段第二句五字,第三句四字,前後段第四句俱四字,第五句俱九字,與前詞異。宋元人如此填者甚少,故以前詞作譜。 《容齋隨筆》載此詞云:“大江東去,浪聲沈、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孫吳赤壁。亂石崩雲,驚濤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處、檣艣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詞綜》云:“他本‘浪聲沈’作‘浪淘盡’,與調未協。‘孫吳’作‘周郎’,犯下‘公瑾’。‘崩雲’作‘穿空’,‘掠岸’作‘拍岸’,又‘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作‘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益非。而‘小喬初嫁’宜絕句,以‘了’字屬下句乃合。” 按《容齋》洪邁,南渡詞家,去蘇軾不遠,又本黃魯直手書,必非訛託。《詞綜》所論,最為諦當,但此詞傳誦已久,採之以備一體。
****************************************************************
三羊可能是因上面的红字而认定《钦定词谱》,是认可【了】字下连,是正确的。可是我认为三羊还没有全面领会红字的真正意思。
“與前詞異。宋元人如此填者甚少,故以前詞作譜”——是说“宋元人”用这首词的谱式填词的人不多,用前词谱式填词的人多,所以用前词做词谱的正格。
“以‘了’字屬下句乃合”是指若是这个谱式中的“了”字“屬下句”,那么这个谱式就符合前面的正格谱式了。这是一种假设的说法,并不是说这首词的“了”真的应该“屬下句”。
“必非訛託”是指:1、说《詞綜》所引用的那首未经作者修改过的《浪淘沙》谱式与前面认定的谱式正格是一样的。但经过修改后的谱式就不一样,成为另一种谱式(採之以備一體)了。 2、说“宋元人”用这首词的谱式填词的人不多,用前词谱式填词的人多,所以用前词做词谱的正格。 3、若是这个谱式中的“了”字“屬下句”,那么这个谱式就符合前面的正格谱式了,这一种假设的说法。——这3种说法都是真的有人说过。
“《詞綜》所論,最為諦當”是指《詞綜》所引用的那首未经作者修改过的《浪淘沙》谱式与前面认定的谱式正格是一样的。但经过修改后的谱式就不一样,成为另一种谱式(採之以備一體)了。
综合来说,《钦定词谱》并不是说【了】字连前是错误的,而是说【了】字连前不是正格的谱式,是另一种谱式(採之以備一體)。我们不能将另一种谱式(採之以備一體)圈定为错误的谱式。
——个见,以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