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20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1、宫商角徵羽,古代音乐术语,延续到当代未变,有些艺人至今还是用这种谱子,当代简谱、五线谱渐盛,已渐次取代。
三羊回复:
宫商角徵羽,即是音乐术语,也是文章声调术语。
2、李登《声类》,因为不传,分宫、商、角、徵、羽五卷,宫、商、角、徵、羽是否序号如甲、乙、丙、丁、戊或一、二、三、四、五的意思?不得而知,故不能为据。
三羊回复:
李登《声类》,今天不传,并不等于唐朝失传。唐代封演《闻见记》说,《声类》是“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
3、元兢所论:“宫商为平声,征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沈约等人韵书平声分上平、下平,如果古平声确实分为宫、商两调,沈约等为什么不照实编辑,而来个随机而不是如实地将平声分为上平、下平?元兢与沈约的这矛盾怎样解释?
三羊回复:
沈约为了凑活神农的【四象八卦】。沈氏《答甄公论》云:“昔神农重八卦,卦无不纯,立四象,象无不象。但能作诗,无四声之患,则同诸四象。四象既立,万象生焉;四声既周,群声类焉。经典史籍,唯有五声,而无四声。然则四声之用,何伤五声也。五声者,宫商角徵羽,上下相应,则乐声和矣;君臣民事物,五者相得,则国家治矣。作五言诗者,善用四声,则讽咏而流靡;能达八体,则陆离而华洁。明各有所施,不相妨废。昔周、孔所以不论四声者,正以春为阳中,德泽不偏,即平声之象;夏草木茂盛,炎炽如火,即上声之象;秋霜凝木落,去根离本,即去声之象;冬天地闭藏,万物尽收,即入声之象:以其四时之中,合有其义,故不标出之耳。是以《中庸》云:“圣人有所不知,匹夫匹妇,犹有所知焉。斯之谓也。”
4、假设元兢所说的宫、商即上平、下平,那么,沈约将其简化为平声,再将五声分为平仄两类,则属于将实际语音通过分类应用于诗歌创作,属于整理,并非创造!
三羊回复:
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怎么可以假设呢?元兢所说的宫商,并不等于就是上平与下平!沈约将【宫商】合并一类。于此同时,连四声与四象的咬合及命名,都是沈约所为,如何不是创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