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元兢的声律理论,来源于宫廷的【应制诗】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8:1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7:21
元兢的调声术,只能说明初唐对格律诗的格律正在探索中的不成熟的表现。他的换头,只是五言律句的第一第二字,护腰是第三字,但并不明确。至于相承,就基本无用了。
三羊倒是应该探索下元兢的论病和沈约有什么不同。

三羊回复:

元兢声律体系与沈约声律体系的区别,依据平韵诗首句不押韵为框架: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1、依照二五两字来说(蜂腰):
元兢是忌【同上去入】,不忌【同平】。沈约是忌【同平上去入】。

2、依照二七两字来说(平头):
元兢是:平与非平。沈约是:平/非平、上与非上、去与非去、入与非入。

3、依照五十两字来说(上尾):
元兢是:首联押韵不为病。沈约没有如此说法!

4、依照五五
两字来说(鹤膝)
元兢讲【换头】,【二二】两字,是
【平与非平】的声律关系
沈约讲【鹤膝】,【五五】两字,是【上与非上、去与非去、入与非入】的声律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8:32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7:21
元兢的调声术,只能说明初唐对格律诗的格律正在探索中的不成熟的表现。他的换头,只是五言律句的第一第二字,护腰是第三字,但并不明确。至于相承,就基本无用了。
三羊倒是应该探索下元兢的论病和沈约有什么不同。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〇二〇〇五
〇七〇〇十


三羊回复:元兢的声律论理体系,官方的认定,并非是一字不动的照本宣科。
如,换头只讲究【二七】和【二二】。并不顾及【一六】
陈讽 状元殿试帖《冬日可爱诗》
【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晋/谢,同去不为病。

护腰的不明确,问题在于官方不认可。【省试观庆云图】李行敏
【光因五色起,影向九霄分】。五/九,同上不护腰

相承,是可用可不用。
不管向上相承,还是向下相承,只要【二七】平仄对立即可。
顺便提及,也就是【大拗句,可救可不救】,并非王力所说【大拗必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6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8:4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16
不知三羊根据诗髓脑哪条判断的?元兢声律主要在“调声”部分(见下),关于“八病”元兢是“先列旧说,后作补充”,他补充的一般叫“新八病”,与声律关系很少。你怎么能把“旧八病”(沈约)算到元兢头上呢?

文 病
  一、平头。(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
  二、上尾。(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如陆机诗云:“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也。

  三、鹤膝。

  四、蜂腰。(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

问题在于你对哈哈儿【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这段注释的不理解!
旧说,在括号里面;补正,在括号外面。

【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是元兢说的,不是沈约或六朝人所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6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16
三羊回复:

元兢声律体系与沈约声律体系的区别,依据平韵诗首句不押韵为框架:

这回,你明白了么?

点评

这话应是我问你~  发表于 2016-8-26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9:07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50
清三羊注意:现在诗词界对八病的共识是南北朝期间提出的声律理论,无人说是唐代的。只有八病之外的病犯才是 ...

声律的历史,是继承与发展的历史。是循序渐进、删繁就简的历史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只有永明体,永远没有近体诗。
元兢的所谓【补正】,实际就是在继承上的发展。
日心说之前,地心说全世界达成了共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9:13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6 18:50
清三羊注意:现在诗词界对八病的共识是南北朝期间提出的声律理论,无人说是唐代的。只有八病之外的病犯才是 ...

依据平韵诗来说,没有元兢的【二五同平不为病】,就没有元兢的【换头术】,或者说,元兢的换头理论就不能成立!在或者说,认可换头理论,首先必须认可【二五同平不为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8楼到29楼,是真正的理论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