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元兢的声律理论,来源于宫廷的【应制诗】

[复制链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0:16
“元兢的四声25法”
------此说从何而来?

元兢《诗髓脑送》

点评

因为列举了“文病”就把“蜂腰”病的专利权判给元兢了?你这法官贪赃枉法了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4 2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1:12
因为列举了“文病”就把“蜂腰”病的专利权判给元兢了?你这法官贪赃枉法了吧? ...

胡说八道!

点评

你是指“微观换头术”是胡说八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07: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5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发表于 2016-8-25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0:16
“元兢的四声25法”
------此说从何而来?

前天不知道,今天还不知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4 21:12
因为列举了“文病”就把“蜂腰”病的专利权判给元兢了?你这法官贪赃枉法了吧? ...

由来了,葫芦僧乱断葫芦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0:3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5 07:28
微观换头术!
-----奉劝三羊先生:金筑子副首版说,这香港诗词可是在大英曾经的殖民地的地面上,是两岸三地的人都注视的地方,立论要慎重些,别总闹笑话:D说句不开玩笑的话:建议三羊对你现在的格律论推倒重来,因为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几粒沙上的。。。

理论基础是建立大唐著名声律大家元兢的《诗髓脑》上的!你知道吗?你若不信,可以去看看你自己复制的百度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6 17:02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4 16:00
三羊要学会读书,元兢诗髓脑,先列调声三术,再列四声八病,历代格律书都是这样编,民国《学诗百法》,先列平仄格律,后面也列有四声八病,但民国人学律诗只论平仄律,不论八病,元兢体系首先是调声三术,而这在你的分析中不见体现,元兢所列前人沈约的八病之一的蜂腰,却被你大肆渲染,所谓四声二五法,乃是来自何伟棠的《永明体到近体》的解读,受了后代二四分明的影响,唐代并不见如此解读,总之你的解释脱离文献,前后矛盾,又加之四声判断怪异不合实情,虽发了很多平仄判断,感觉很不可靠,价值不高,希望你继续提高认识水平,不要荒废了你的努力。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摘自元兢《诗髓脑》

依据在元兢,不在何伟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9 17: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