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8-24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4 17:39 编辑
三羊解读元兢调声三术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飖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
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飘飖宕渠域,平平仄平仄】====24同平
〇平仄平去,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上,〇平〇〇平。
〇平〇〇入,〇去〇〇平;〇去〇〇入,〇平〇〇平。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此换头,或名括二。括二者,谓平声为一字,上去入为一字。第一句第二字若安上去入声,第二第三句第二字皆须平声。第四第五句第二字还须上去入声,第六第七句第二字安平声,以次避之。如庾信诗云:
今日小园中,桃花数树红。欣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
“日”与“酌”同入声。只如此体,词合宫商,又复流美,此为佳妙。
三羊解读【换头】:
元兢的换头理论,在换头中的【仄声上去入是单用】的。元兢的诗例,其换头仄声是【去】声;庾信的诗例,其换头仄声是【入】声。元兢的换头理论,从宏观方面来说,得到了诗人的认可;从微观方面来说,并未得到了诗人的认可。因此,流行的是宏观换头术,而不是微观换头术。所谓微观换头术,也即,【仄声上去入是混用】的。这个问题,可以从文镜秘府论或科举试律诗得到验证。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庾信诗曰:
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羊解读【护腰】:
依据元兢行文中中的【不宜】二字,其意思并非【大忌、力避】,其重视程度或力度,由此可见一斑。不被人完全接受的理由,第一,从沈约声律论理来说,五言的律联,其浮切点,是第二五七十字。浮切四次即为律句(无病)。句间的浮切关系,由【二七】和【五十】来完成。再用护腰术,似有多余的嫌疑。第二,护腰两字,仅仅局限于仄声,不局限于平声,似乎没有逻辑道理。第三,护腰两字,上去入的不同,无须刻意避之,其异声几率稳在72%以上。也即,七八成的诗人,即便不懂声律,也是合律的。虽然这样三条理由,三羊也曾经验证过试律诗,罕见而不是没有。例如试律诗句例:
【事去见前心,千秋渭水绿。仄仄去平平?平平去仄入】,见/渭,同为去声。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甚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平去上去入,平平平入平】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
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字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云三平向下承也。
三羊解读【相承】:
【一平四仄】,是两个例句的共性。相对于第2字来说【前仄后平】,是两个例句的个性。从使用相承之后来看,两个例子第27字的共性就是:【壑/霞】与【君/雁】,都是平仄异声。由此可知,不管【三平向上承者】,不管【三平向下承者】,其本质在于【二七平仄异声】,与所谓的【三平】,没有太大的关系。鉴于这一点,人们是接受的。例如,试律诗的例句,虽无上三平,确是不出律。
【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仄去仄仄入,平平仄仄平】
【夏木多好鸟,偏知反舌名。仄入平仄上?平平仄仄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