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一代天骄

新声韵平声韵部宜在20韵左右

[复制链接]

53

主题

300

回帖

13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37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17 08:56
《诗韵新编》,原名《中华诗韵》,于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于重庆颁部,为毛泽东的朋友黎锦熙在编完《汉语词 ...

严格地说,每个人的口音都不一样,不独李白与杜甫。
李杜时候平仄声调并非纸面上的,而是活的。平水韵最终死于纸面应是清代中叶以后的事儿,并被时下匠人推向极致。请老金历史性地看问题才好!

点评

平水韵的平仄死了没有?没有,平上去入还鲜活在江北部分地区和江南,不能不顾这个基本的客观事实。不仅古声稳定传承,古韵也基本在稳定传承,就是《诗经》,我们即使用普通话去读,绝大部分也还是韵味十足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8 19: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00

回帖

13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37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星空 发表于 2016-8-17 23:00
   众所周知,传统的入声 没有一定的音值,因地域方言而变。无论《诗韵新编》或《新华字典》,都没法把 入 ...

因手头没有诗韵新编,只能试着到网上查查。若网上资料有误,尚望尊驾继续订正。
我前帖说诗韵新编将入声原封不动地纳入是忙中出错。网上资料显示,诗韵新编对入声韵部作了归并,应该不是原封不动地纳入。然而无论如何,若如学堂窝人32楼所言,用不伦不类形容之难道不是恰如其分吗?
附学堂窝人32楼原帖:
《诗韵新编》是从韵的角度考虑与时俱进,又从声的角度考虑历史的传承。简言之,就是金筑子先生提倡的声用古声,韵用新韵的思路。

点评

《诗韵新编》是专家学者(注意,这些专家学者是民国时期的,货真价实的)研究通过的,决非不伦不类,它是古声韵的改革,不是用新声韵取代古声韵。就如平水韵之于《切韵》,《词林正韵》之于平水韵,它们是不是不伦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8 19: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1879

回帖

48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4886
发表于 2016-8-18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天骄 发表于 2016-8-18 13:12
哦,这帖在这儿呢。
你知道金筑子先生提倡的声用古声,韵用新韵算个啥子嘛?就像一个人把头发抹得油光锃 ...

这个形容不妥帖,虽然长袍马褂搭配领带很难看,但到底可以穿上的,而新旧声韵很难搭配,形容为牛头鸟身更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8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天骄 发表于 2016-8-18 13:06
哦,这么快就把这个回帖给改了?你不是认同老金的句内古音平仄句尾押时音吗?怎么,反悔了?
所谓新声韵 ...

哪里改了?我说《诗韵新编》与金筑子的观点相似,是因为先生不了解《诗韵新编》,把个熟悉点的东西给你以便理解。《诗韵新编》这一工具书的本质就是保留古声仅仅将韵作了调整,与赵京战先生的《中华新韵》不是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00

回帖

13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37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8-18 18:36
哪里改了?我说《诗韵新编》与金筑子的观点相似,是因为先生不了解《诗韵新编》,把个熟悉点的东西给你以 ...

看错了,35楼已发现没改。
尽管我手头没有诗韵新编,但我知道其与所谓中华新韵(十四韵)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诗韵新编保留了入声——尽管将入声韵部作了归并调整。
正因如此,才不伦不类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00

回帖

13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37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言哉 发表于 2016-8-18 16:09
这个形容不妥帖,虽然长袍马褂搭配领带很难看,但到底可以穿上的,而新旧声韵很难搭配,形容为牛头鸟身更 ...

的确有欠妥帖。此前见过赏花人抑或葬花人对老金奇特装束的类似形容,只是记不准了。
牛头鸟身蛮形象滴,比我的比喻形象。人面蛇身或人面兽身也可形容吧?未知哪个好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8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天骄 发表于 2016-8-18 13:21
严格地说,每个人的口音都不一样,不独李白与杜甫。
李杜时候平仄声调并非纸面上的,而是活的。平水韵最 ...

平水韵的平仄死了没有?没有,平上去入还鲜活在江北部分地区和江南,不能不顾这个基本的客观事实。不仅古声稳定传承,古韵也基本在稳定传承,就是《诗经》,我们即使用普通话去读,绝大部分也还是韵味十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8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天骄 发表于 2016-8-18 13:16
我手头还真没有诗韵新编,据说把入声也作为仄声列进去了。学堂窝人先生32楼的这个回帖似乎 也证明了这一 ...

吟者胡说八道已经十年了!连《诗韵新编》即国民政府于1939年在重庆颁布的《中华新韵》这一历史存在都墨者黑也,还敢来谈什么韵?!切韵、洪武正韵,韵部就是不一样的!洪武正韵用于写近体诗200年(同平水韵并用)。洪武正韵的韵部很接近《诗韵新编》,但入声字不变!你不了解韵的变化历史就趁早闭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18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学堂窝人 于 2016-8-18 19:18 编辑
一代天骄 发表于 2016-8-18 13:28
因手头没有诗韵新编,只能试着到网上查查。若网上资料有误,尚望尊驾继续订正。
我前帖说诗韵新编将入声 ...

《诗韵新编》是专家学者(注意,这些专家学者是民国时期的,货真价实的)研究通过的,决非不伦不类,它是古声韵的改革,不是用新声韵取代古韵。就如平水韵之于《切韵》,《词林正韵》之于平水韵,它们是不是不伦不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300

回帖

137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137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8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堂窝人 发表于 2016-8-18 19:09
平水韵的平仄死了没有?没有,平上去入还鲜活在江北部分地区和江南,不能不顾这个基本的客观事实。不仅古 ...

普通话以及所有汉语方言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中古乃至上古音遗存,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将二者划等号,这不很简单的道理吗?
平水韵纸面上的平仄当然没死,一万年也不会死。韵乃声韵,难道平水韵除了纸间平仄就没有别的了吗?那还配称诗韵吗?

点评

平水韵哪里仅仅是纸面的?它最初就是从分不从合,是切韵系统的最大公约数,书面的不是虚无的,是能够一一对应的。几年前有人曾在网上说,他们家乡一东二冬到今天还是能够分辨出来的,就说明并非闭门造车。 普通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8 19:37
普通话,它的音韵本质就只是北京一地方言所构成的。它就全国、全世界都覆盈盖了,它也不能用它的声调定平仄去写唐近体诗!吟者哭天呼地也没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18 19: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08: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