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穿越梅嶺

假诗炫世殊不可取(李夢癡)

[复制链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7-2 08: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7-2 08:04
這一說比較可信,即有過劍閣。
至於李白究竟走過蜀道沒有,也沒有確切的說法,按李白一生的行程,基本可 ...

看来蜀道难也是浪漫主义想象诗篇,据大画家范曾说,他游黄山并不带画笔,一番饱览后,回家才动笔,所以虽形不一定似,却神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7-2 08:12
这是个新资料,但不知可靠否。

百度加臆見,可信度低。

点评

你是你吧?不想伤你自尊,你却伤人不浅,我入川两次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 10:07
我,刚从成都回来,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 10:02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7-2 08: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了一下《蜀道难》,果然是想象之词多,写实之词少。杜甫从长安入蜀一路写了不少纪行诗,就刻画真实,例如铁堂峡: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
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
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
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
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点评

我寫過兩首黃山,去過。一首武當山沒有去過,因征稿而作。去過與沒去過是有區別的。 2015年絕句之25(登黃山有感) 一番折背彎腰後,多少風光在上頭。回首向來經歷處,遊人猶自意難休。 2015、10/4. 讀《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 08: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狭义的蜀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组成。"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的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

李白故里江油距离成都150多公里,自然在古蜀道范围内,前几天刚刚游历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7-2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7-2 08:34
再读了一下《蜀道难》,果然是想象之词多,写实之词少。杜甫从长安入蜀一路写了不少纪行诗,就刻画真实,例 ...

我寫過兩首黃山,去過。一首武當山沒有去過,因征稿而作。去過與沒去過是有區別的。


2015年絕句之25(登黃山有感)

一番折背彎腰後,多少風光在上頭。回首向來經歷處,遊人猶自意難休。
2015、10/4.





讀《黃山詩選》,憶季秋登臨、宿湯口賦得。

秋風筇杖看山出,到此胸無半點埃。霧也多情憐似我,峰如不識自崔嵬。
三千尺嶝隨雲上,幾萬株松向壁栽。照水清光深竹院,歸程海嶽兩偎偎。
2015/11/19.


武當山歌
絶頂風光應難述,來看武當倚天日。
偉哉造化孕神秀,遺此名山勢無匹。
溟溟風從谷底生,茫茫雲自樹梢出。
才見路從石壁來,旋聞聲喧瀑已失。
忽有羽客摩蒼崖,白衣飄飄去何疾。
欲尋蹤影已渺渺,行人為之身慄慄。
誰挽靑釭化虹霓,驚起深澗老龍吹腥涎。
石巉巖峻兮嗟無極,上有千年之宮殿。
丹鼎已冷苔蘚長,人言太子在此飛成仙。
七十二峰分翼軫,仙人洞府生紫烟。
夜來寂寞何處歇,雲母屛風時恍惚。
我欲驂鸞翳鶴追海月,凌空上瑤闕。

2016/6/22.






点评

没去过不受物象束缚,更能展开想象写得生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 09:01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7-2 09: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7-2 08:49
我寫過兩首黃山,去過。一首武當山沒有去過,因征稿而作。去過與沒去過是有區別的。



没去过不受物象束缚,更能展开想象写得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7-2 08:12
这是个新资料,但不知可靠否。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狭义的蜀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组成。"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的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

李白故里江油距离成都150多公里,自然在古蜀道范围内,前几天刚刚游历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7-2 08:29
百度加臆見,可信度低。

我,刚从成都回来,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狭义的蜀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和四川成都的道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组成。"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的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

李白故里江油距离成都150多公里,自然在古蜀道范围内,前几天刚刚游历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6-29 10:25
太白故里就一定去過蜀道啊,我江蘇的,就沒有咱江蘇好多地方。

“真不知道怎么说你”

点评

難道不是嗎?我江蘇人,確實沒有去過江蘇的許多地方,這是實話實說。 對歷史問題,要有理有據,不是你一廂情願的,要拿出歷史依據來說服對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 1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7-2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穿越梅嶺 发表于 2016-7-2 08:29
百度加臆見,可信度低。

那是你吧?不想伤你自尊,你却伤人不浅,我入川两次了

点评

這個跟自尊有啥關係了,總是跑題。 你入川兩遍,能說明什麼?說明李白也走過蜀道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7-2 1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18 1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