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21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缕曲】
化作猩猩血。寄郎君、莫痴侯印,宠娇新悦。如见辽东凄风雨,万里千秋呜咽。似浞野、翻成白骨。还恨楼船功未就,数前驱、旋被征尘没。巫蛊祸,妾难说。
江充贼竖芟夷灭。遍凋零、公孙无依,卫家都殁。君上穷凶民劳死,困顿托孤时节。但目送、霍光忠烈。更劝郎君休歆羡,且归来,暂避寒霜雪。方寸乱,梦蝴蝶。
这是一篇接龙的活动作。小墨通过这篇,说了汉武帝时的一段事情。通篇说了推恩令、纳阿娇、辽东筑城、操练水军征伐西南、江充卫子夫的巫蛊事件……直到霍光的上台。通篇以历史题材为基调,于字里行间中加入了一些作者自己的主观评判,证明小墨的确是读了不少的史书。
咱这是说诗词,主要不是评价历史,那么就从诗词上说几句。小墨的词,题材比较丰富,由于读的书比较多,特别是历史方面,足见博学,在这个年龄,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了。
而众所周知,写诗词,肯定不是写史记,那么就这点,给点建议。我个人看过不少小墨的金缕,特别在接龙的时候,个人认为,作品主要是缺乏加工。你的作品手法以赋为主,而缺少的,是雅化,虚化及融化,现就这三个方面分享所知,以供参考。
1、所谓雅化,最多的是体现在对诗词元素的艺术加工上,诗词,不是一种就事论事的体裁,平实固然是一种方式,但适当使用描绘型笔法,还是很必要的。很典型的,如苏轼“大江东去”篇里,还得描一下“羽扇纶巾”来表现一下雄姿英发态。而你的写作笔法中,大多缺乏加工,就事论事地去说,通读下来,变成了读历史,而不是读诗词了。
2、虚化,词的创作,有实笔,有虚笔,好的手法一定是虚实结合。如画国画,什么地方应浓墨重彩,什么地方应留白。但比较忌讳的是满篇都是五颜六色,如煮火锅,把牛肉排骨毛肚鸭肠一股脑地放进去,没有轻重之分,亦无虚实之别。而君的词出现的便是这个问题,啥都说了,力度均等,写法同类。而我个人建议的是,重点部分去强调,有些地方可以只字片语带过,或以加工后的元素进行反映,没有必要面面俱到。
3、融化,特别是长调,元素有很多,所表现的意象各有不同,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反映作者的情绪、态度。而在整体的把控上,需要一定的协调性,将春夏秋冬放入一篇作品中去说,但又互不冲突,相得益彰,方为长调之境界。因此,需要对元素所产生的意象进行加工之后,满足整体的格调,有机地进行结合。同时在情绪转换及融合上,亦保证转接顺畅,天衣无缝。由于作者列举了那么多个历史事件,而缺乏对这些事件的整体梳理和有效利用,并为作品的立意和主旨服务,因此会显得有点散,才提出这个建议。
建议大约就这三点吧,逐字逐句的我就不分析了,若一苇有兴趣可让她弄。起得太早了,我睡个回笼觉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