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唐代诗歌品格与诗意之关系 ——以“诗格”材料为中心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教古今之道皆然”一句指出诗歌的创作精神从古至今是同一的,今诗也可以体现古道,有了这一点,古诗、今诗便没有本质的区别,从书名之“二南”(即《国风》之周南、召南)与书中其它内容相参互,作者所谓的“诗教”之宗旨必定与“裨益风雅”相去不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次,诗意创作目标以“似易而难到”为高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创作诗意时要通过思维“深穿其境”使天地万物“如在掌中”,再经过“巧运言词,精练意魄”而创造出古人未曾说过、今人亦不言及的新奇诗意。这种“无古无今”或“不古不今”的诗意审美即是唐人最早的诗意观,而“深穿其境”与“巧运言词,精练意魄”等关键环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昌龄诗歌取意应“杰起险作、左穿右穴”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至险至难”却又“似等闲不思而得”的美学准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特别看重“磨练”这个“微意细心”过程的现象在晚唐越发走向极致,甚至使诗歌性质附着上一丝神秘化的色彩,而这种苗头在最初的主张者皎然那里就开始显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将“似易而难到”作为诗人苦心搜觅的诗意目标仍略显抽象,实际上这五个字当中包含两方面内容。“难到”指的是美学范畴的内容,可以“深”和“新”为评价标准;“似易”则主要指“高格”的诗作成后,往往看起来并不惹人眼目,却像是在用平常语写常事、常情、常理,这一点很大程度上与后文将重点提到的表达方式相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就是不满足于对事物做表面的思考,而要凝心视物、深穿其境,追求比前人所言更进一步的深层体悟,是对诗意纵向的挖掘;“新”则是面对同样的事物,要能道出前人不及言处,是对诗意横向的拓展。加上前文已经提到的“雅正观”,王昌龄这看似简单的“三不”其实凝聚了他对诗意创作深沉的思考和总体的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想诗意“深”便必须“精搜”,只有“深”的诗意才能“远”而有韵,不至于语尽意穷,这是唐人常用来检验诗意格调的评判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是中唐以后诗人创作的通用顺序,然而为构造能准确表达诗意的物象却是难之又难,这个过程并不是只要愿意潜心搜觅、闭门苦思便会有所得,好的诗必须经过对周遭物象长时间的“体理玄微”,而最终觅得却往往具有灵光一现的偶然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30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须旧意更说新意”实际暗示了依托旧意的两种创新途径,一是在旧意基础上思虑更深递进出新意,二是推翻旧意做所谓的“翻案文章”,但无论哪种途径在本质上都需要做出比前人更加洞彻事理的深入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4 05: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