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佳作转载] 王若虚的诗论取向及其意义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若虚的论述,虽然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宋诗实际,但在揭示宋代诗歌形象向表意性、哲理性等智慧型诗歌形态转化的趋势方面,并未形成真理性的认识,也就无从肯定和概括出整个宋诗的独特美和本质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人以才学为诗,若不转益多师,仅师法前人某一方面,向一个方向发展下去,就容易走向极端,流于生涩怪癖。所以学习古人,要学真髓,方有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若虚激烈批评黄庭坚的诗歌,与他推崇唐代李杜韩等大家的诗歌价值有关。他之所以推崇李杜韩,是因为在他看来,这几位诗人的诗歌做到了“哀乐之真,发乎情性”和“要皆出于自得”。对“哀乐之真,发乎情性”,他坚定地认为是“诗之正理”,而“要皆出于自得”,他则毫不含糊地称为“诗之真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核心概念是“妙”,它与黄庭坚诗歌的“奇”相对。“妙”在古代艺术中,屡见于典籍,总的来说是一种内在生气蓬勃、性情充盈,外在圆融玲珑的审美世界。而“奇”则与“新”相关,其间大多缺乏周流四虚的生机活泼结构,在外在形态上,也谈不上调纯语畅。所以,未必具备“妙”的审美元素。“正理”是一种和谐的审美状态,除了审美话语的形式和谐之外,它还与“诗无邪”的诗歌传统精神有直接的关系,是“中和”之美在近体诗歌上的美学显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一是确定了名家的基本标准是辞达理顺;二是在辞达理顺的基础上确立了“诗之真理”的基本要求,即不论其创作体制和审美追求如何,关键是“要皆出于自得”。“自得”具有较为丰富的含义。首先是诗歌创造性的要求,以衣钵相传而缺少新意的诗歌活动,就不会是出于自得;其次,“自得”具有真实的情感,“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衣钵相传的文本,多数是技巧的传授和相互学习,人的情感是无法传授和习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若虚对黄诗的话语批评还建立在儒家“中和”或和谐的美学标准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家诗学反对诗歌话语诡谲太过,当不仅指话语本身的外在属性和词语的运用技巧,更是指诗歌话语诡谲所带来的审美缺陷,这一审美缺失使诗歌创作活动远离了“诗之真理”。这种远离在语言层面表现为对意义的疏离和难解;在话语结构层面表现出话语组合的无序性和难以显示话语生气;在诗歌话语与社会话语的区别上,有意识的追求含混和朦胧的审美风格。这一切,在王若虚看来,都是“反役其主”,违背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自得”的审美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朝文派存续时间几乎与金代相始终,一开始就极力摆脱前代文人的创作模式,开创质朴雄健的北国诗风,以其勇倔之气,体现北方民族的精神特质。后期诗歌在此基础上,更多汲取汉族审美文化中的风雅精神和敦厚气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王若虚的诗论表现了末世忧患的民族责任意识,与改造颓废和没落的文化氛围,呼唤新的境界的出现有关,那么,他的诗学兼综风雅,拒斥黄庭坚诗歌,也就可以理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24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3-9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士人的生命方式已经超越了青春的躁动,而臻于成熟之境。这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其诗歌情感强度不如唐诗,但思想深度超出唐人;不追求高华壮丽,而以平淡之美为艺术至境。随之而来的是,审美态度也世俗化、现实化了。对于唐诗,宋人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但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唐诗逼迫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在诗歌活动方面别开新面,他们从模仿唐诗到树立起开创一代诗风的信心,都是以唐诗作为重要的参照,在唐诗的基础上,向纵深之处发掘;从唐诗对盖世英雄和绝俗高士生活的再现走向对普通人生活的表现;从唐诗的浪漫精神和奇情壮采走向平易近人的诗歌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19: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