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29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是泛读和精读结合。
所谓泛读,就是要求从字面上弄通一首诗或词,大致上领会诗意、词意。精读则要求好好琢磨,在头脑里艺术地再现作者彼时彼地所感受的表象,领会作者的心情和艺术构思,并且反复吟诵,背熟记牢。没有相当数量的泛读,不广泛地接触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可供你选择精读的园地就不大,同时,当你写作需要参考某种作品时,往往"踏破铁鞋无觅处"。没有一定数量的精读,就不能深刻领会诗词的内涵。所谓"诗无达诂",许多好诗词,是要在反复吟诵中,逐渐悟出区区数行里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有自己的新体会。同时,只有精读相当数量的诗词,才能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储存各种创作套路、诗词语汇、诗律词调等。储存得越多,当你动笔时,可供选择和取用的"框架"和"零部件"越丰富。
古人的许多名篇佳句,就是从他的前人的作品中,或借鉴其"框架",或摘录其"零部件"缀连而成的。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人研究,这是摹仿唐人张谓的《春园家宴》中的"竹里行厨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而成的。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则借鉴了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站在巨人肩上,比巨人更高。学作诗也是同样一个道理。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概括了泛读和精读的关系,读诗词和创作的关系。
选择哪些诗词来精读呢?有人主张要精读名篇,这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什么算名篇?往往各时代、各阶级、甚至各个人鉴赏标准都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境遇,情趣也大相迥异。我的体会是,各种选读本和教材上开列的名篇目录等,可供参考,但不宜抱着不放。不妨先进行泛读,多流览些作品,看看哪首诗或词,你读得最投入,最感兴趣,最引发你心灵上的共鸣,那你就在这首诗或词上多下工夫,即使它在名篇榜上无名。这样的作品,由于你喜爱它,就容易理解它,也容易背得熟,记得牢。有些作品,虽是名篇,你若不喜爱,硬去啃它,往往费工很大,而所得甚少,勉强背了,过不多久又忘了。记得"九一三"事件之后,社会上传抄白居易的《放言》其三(见本书《二 怎样学会读诗词》)。我读了之后,感触很深,就把《放言》五首都找出来读,而最感兴趣的,还有其一: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后来在"SiRenBang"猖獗时,读清人龚自珍的《咏史》: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当时感到,这首诗好像百多年前的诗人为今天的灾难而写的,是投"SiRenBang"及其爪牙的标枪和◇◇,于是反复吟诵。二十多年过去了,当时读的许多诗词,现在大都印象模糊,而这三首及其他一些引起共鸣、为之动情的诗词,至今还能背诵得出来。
我的体会是:在广泛接触古今旧体诗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筛选,精读自己喜爱的作品,比按名家推荐,或教材开列的目录去精读,效果好得多。精读什么作品,不妨"从心所欲",无须随人俯仰。
三是读诗词与读古籍结合。
写诗词用比、兴两法,须掌握大量的物象、典故、警语名句等。这些,大都要从书本中得来。杜甫在介绍自己学诗的经验的诗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北宋西昆派代人物黄山谷称杜诗"无字无来历"。(见钱钟书《谈艺录》177页)而我们不少老同志,尤其军队中的老同志,青少年时期辍学参加革命,读古籍不多,现在年纪大了,去啃《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集成》等大部头古籍,是比较困难的。一席盛宴胃口受不了,而吃个零嘴却无妨。我们可以在读诗词的同时,好好读注释,并以此为索引,去查找古籍,随便翻翻,一来调剂一下读物,再者从中学点知识,积累物象、典故,采撷警语名句。我读李白《战城南》中的两句:"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为弄通"洗兵"的典故,重读《史记.周本纪》中的武王伐纣时天雨洗兵的故事,以后作诗常以"天雨洗兵"象征革命胜利进军。读到武王灭殷之后,"纵马于华山之阴,放牛于桃林之虚"的典故,将当代诗人臧克家的"老牛已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衍化为:"夕照南山昂首马,霞浮西岭奋蹄牛。"以南山马、西岭牛比喻进了干休所的老干部。后以这两句为颈联,凑成《七律.晚晴》,赞颂进了干休所发挥余热的老干部们:
为有童心春驻留,鬓霜未必气横秋。
引风苹末爽津渡,驱雾天涯清宇楼。
夕照南山昂首马,霞浮西岭奋蹄牛。
衔觞好读非陶令,老至不知思孔丘。
这首拙作除引用《周本纪》典故之外,还涉及李挚的《焚书.童心说》、宋玉的《风赋》、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论语.述而》等古籍。那些古籍,有的幼年曾读过,但大都忘了,主要是离休之后从"吃零嘴"中重新检起来的。
四是读诗词与创作实践结合。
当客观现实与你的心灵相击撞,迸发出情感火花,激起创作冲动时,动笔之前,不妨再翻翻你过去读过而与当前情趣相投的作品,从中借鉴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在迫切求索心情的驱使下,可能学得更专注,往往"探骊得珠",得前人作品精蕴之所在。但取用时可不能照抄照搬。郑板桥有诗云:"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有时写作碰到难点,也不妨到前人作品中去求援。苏联瓦解、东欧巨变时,胸中那不吐不快的垒块,想以平平仄仄平抒发之;同时,有的老战友、老同学来信中极度悲观的看法,我也不能苟同,想以诗答之。于是动笔写《七律.望星辰》。已把前三联写好:
野老闲来为杞人,空愁天坠望星辰。
未闻鼙鼓催锺会,却见降旗悬蜀城。
失马焉知非福至,诞婴阵痛乃新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