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10-29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李商隐是古代的朦胧派诗人,其实他年轻时是很关心现实政治的,那时写的《安定城楼》:"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表达了诗人对晚唐国运的关心和自己的远大抱负;《重有感》:"岂有蛟龙长失水,更无鹰隼与高秋。"则从国家安危出发,毅然呼吁诛讨乱政专权的宦官。这些诗并不怎么"朦胧"。后来在牛党、李党倾轧中,遭受打击排挤,随着政治上的失望,则更多地用忧郁伤感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的衰微,不敢直说,于是逐"朦胧"起来。也并非都"朦胧",他的《咏史》:"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简直象大白话。他的一部分"无题"诗,确实非常隐晦曲折,表面上看是写爱情的,但是内中有政治上的隐喻和寄托,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等诗篇,隐喻和寄托什么?非常费解。他那首《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一千多年来,解释纷纭。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慨叹当年抱负成泡影,而今政治上沦落、生活潦倒的;有的说,是他五十岁时,追忆青年时的爱情经历的;也有的说是悼亡之作。正由于字面极美,"朦胧"得相当可以,给读者留下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反成了名篇了。但过于"朦胧",就十分费解。北宋以黄庭坚为首的的西昆派诗人,颇受李商隐的影响。金末诗人兼诗评家元好问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人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杜牧的诗在含蓄蕴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诗评家把他和李商隐,并称为晚唐"李杜"。他的一些狎妓诗,思想性和格调并不高,但艺术上却很出色。他在离开扬州与相好的歌妓分别时,写了《赠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第一首没有用你、女、花、美等字眼,却把歌妓的年轻美貌写得美妙绝伦。看,身姿轻盈,芳龄"十三余",好似"二月初"待放的豆蔻苞;在那富丽豪华的扬州十里长街上,高楼美女如云,而"卷上珠帘总不如"她!第二首,没有用悲、愁等字眼,却把惜别之情写得委婉尽致。前两句"无语胜有语";后两句将烛蕊变成了"惜别心",而且"替人垂泪到天明",其悱恻缠绵的情思多么深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