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3-9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品诗论”的版主们(之一) 作者:格那丁
在中华诗词论坛有个“诗品诗论”栏目,这里聚集这一群很有些自持的版主,整日里论诗品诗,帮人修改诗词,忙得不亦乐乎。本来,论诗品诗,帮人修改诗词是大功劳一件,譬如那医院的医生,拿着手术刀把你身上的症瘕瘰疬给切除了,于是你便豁然而愈,神清气爽,这必是大功劳一件。但是这样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的确是症瘕瘰疬,不能症瘕瘰疬没切除倒把肝胆脾和上好的淋巴结给切除了,其次是这手术刀不是任何人都可拿的,这要经过专业学习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诗词的情况当然没有这么严重,它不关乎性命,因此“诗品诗论”的版主就可以把这手术刀用得比较随意。
今天我先说一个名叫“福之州州” (杨逍)的,据说此人功夫相当了得,任谁的诗词他都可以动大手术,不改得面目全非决不罢休。下面来个例子:
山中杂诗
之一
日色回溪谷,重阴已半消。群鱼上石溜,水獭出岩礁。……既是“群鱼”,或可“争”。
之二
独坐轩辕台,目送夕阳下。残月数峰西,寂寞苍山夜。……坐,相不好,莫若“在”。尾句“寂寂”,要比“寂寞”高十个层次。
青海湖
灵湖渺无极,浮泛入混茫。载地分广野,涵天沉太阳。……湖、无、浮,读着嘴唇吃力。
高昌
四望唯遗垒,故城今隐沦。不知风起处,满地动沙尘。……“唯”字已涵第二句。
错拉山口
碛砾满山口,矮蒿如结毡。年年高处牧,移帐上冰川。……如结,莫若“结如”。
夜宿安久拉
四野寂无声,上下皆明净。一夜空山里,雪与月相映。……“何”。
春酒
一步差千里,三生到眼前。举杯方昨日,杯尽已新年。……忽,是。
马
的卢枥下卧,檀溪一跃起。赤兔去如飞,吕布关羽死。……走。
七夕
日月经行处,长河广且深。心心竟何极,相望到如今。……一眼。
珍珠
合浦月圆亏,江淮沙为祟。谁念腹中徵,盈盈一滴泪。……粒?颗?
这是我选发的一组五绝,本想看看他们的诗品诗力的,没想到这“福之州州”(杨逍)摇身一变成了小学语文老师,来了个改错纠错。他改得如何呢?先自己看看,仔细看看,这对你的五绝欣赏写作能力,尤其是语言感觉与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福之州州”(杨逍)错在哪里?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
山中杂诗
之一
日色回溪谷,重阴已半消。群鱼上石溜,水獭出岩礁。……既是“群鱼”,或可“争”。
此诗写午后溪谷景色。由于溪谷较深,到午后才见阳光,这时温度升高,群鱼回溯上石溜,水獭便出岩礁捕鱼。这一写法类似电影镜头的客观展示,无须作者站出来表露情感意向,所谓“无我之境”是也,因此用“上”比“争”好。“上”只表明空间位移:由低向高移动,至于它是怎么“上”的,是游上的、跃上的还是争上的,由读者自己去想象补充。这种客观冷静的描写法王维最喜欢使用,如“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等,他只把他看到的呈现给你,不掺杂任何个人主观感受,而味道反而俱足。这种最低限度的描写法相当于西方叙事学的“非人格化叙述”。如果用“争”字,就变成了一种拟人法,把人类的某种心理、状态投射到鱼身上(不同认知域的投射),似佳实劣。一般说来,群鱼会去争芳饵,少有争石溜的。可见,“福之州州”并没有把握住这诗的基调,或者说没读懂这诗便主观臆断“争”字更有力更具动感,这是游离文本而硬套上一种模式。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他受了某种理论的毒害。在教科书上,我们常看到要描写鲜明生动之类的说法,这是错误的。写诗作文犹如绘画,你不可能任何地方都鲜明生动,那叫倾倒油墨,不仅没有视觉聚焦也没有层次感。以人物描写为例,主人公、次要人物、陪衬角色都平均用力,都鲜明生动,这样的作品一定失败,因为它没有中心没有主次,就是一窝粥,糊粥。
之二
独坐轩辕台,目送夕阳下。残月数峰西,寂寞苍山夜。……坐,相不好,莫若“在”。尾句“寂寂”,要比“寂寞”高十个层次。
坐就坐,为什么要“在”?用“在”理由何在?诗人就喜欢坐,“久坐惜芳辰”“坐久落花多”,有什么不好?莫非定要站着躺着那“相”才好?可见“福之州州”(杨逍)的诗词修养极度贫乏,居然不知诗人就喜欢坐。再说从日落到残月出来,是自然要坐的,这“坐”真好!比躺着好!虽然累一点,不正反映了作者的某种状况?他干嘛坐这么久?吃饱撑的?这是什么心态?反映了什么?因此,用“寂寞”优于“寂寂”。“寂寞”是空虚、寂静、冷清、孤单、稀少义,包含了“寂寂”,这里须要“寂寞”才撑得起来。古人说,“惟山中兮寂寞,沉忧思兮无从”“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缪”“寂寞对屏山,相思醉梦间”“佳人去千载,溪山久寂寞”,就是基本常识,这再次证明“福之州州”(杨逍)的诗词修养极度贫乏。
青海湖
灵湖渺无极,浮泛入混茫。载地分广野,涵天沉太阳。……湖、无、浮,读着嘴唇吃力。
这个有争议。“浮”在古诗里历来读fóu(下平声十一尤),至今四川话也读fóu。如此,读来便不吃力了。
高昌
四望唯遗垒,故城今隐沦。不知风起处,满地动沙尘。……“唯”字已涵第二句。
先看一联古诗:“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既然“顾望无所见”怎么又“唯睹松柏阴”?这不矛盾吗?不矛盾,这是个倒装句,等于说“除了松柏阴”之外“顾望无所见”,省略了一些成分。写诗嘛,限于句法、格律等因素,这是难免的。还有两句诗意义相近,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等,这种情况不罕见,不妨碍它们是好诗。作诗不是做数学题,没有那么逻辑严密的,只要整体上气脉贯通,有新意就好。“四望唯遗垒”是所见,“故城今隐沦”是所想,没有涵盖关系。本来想用“故国”什么的,但限于平仄只好将就了,不知“福之州州”(杨逍)想到过这一层没有?
错拉山口
碛砾满山口,矮蒿如结毡。年年高处牧,移帐上冰川。……如结,莫若“结如”。
“如结毡”“结如毡”,不妨默念二十遍,其义自现。前者一石二鸟,既照顾平仄又“结毡”,强调“毡”。如是“结如毡”则强调“结”了。这里不须作这种强调,把一种看到的情况说出来即可。此处“福之州州”(杨逍)所犯的错误与第一首相似,他不知道为文没有永恒不变的法则,只能因地制宜。
夜宿安久拉
四野寂无声,上下皆明净。一夜空山里,雪与月相映。……“何”。
作者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像王维经常干的那样,哪容得“何”这么强烈的感情?禅是空寂,禅寂不会心潮澎湃,夜不能寐,所以“皆”恰如其分。这东西太深奥,不足为“福之州州”(杨逍)道也。
春酒
一步差千里,三生到眼前。举杯方昨日,杯尽已新年。……忽,是。
春酒,春节饮酒,不是喝花酒。年三十晚十二点左右喝酒,举杯方(正、当、才)昨日,杯尽便已新年,“忽”何谓也?殊不可解。“已”承“方”来,于义为胜。“福之州州”这一改连小学生都知道错在哪里,不细说了,省省。
马
的卢枥下卧,檀溪一跃起。赤兔去如飞,吕布关羽死。……走。
“走”是跑义,拘于形态,不如“去”意开阔。的卢卧于枥下,在檀溪一跃起,救得主人,而去如飞赤兔却总是妨主,这是辩证法。汽车跑得快未必就好,车祸多多,自行车呢?很慢,但安全,还锻炼了身体,看事物要这样看:相生相待。闭着眼想想,一个一跃而起,一个撒蹄而去,这个对比好,所以,“去”优于“走”。此外,“去如飞”常见,“走如飞”少见,惯例也要遵从。
七夕
日月经行处,长河广且深。心心竟何极,相望到如今。……一眼。
长河是这样的深广,牛郎织女相望是这样的长久,他们这心心念念啊,不知何日是个尽头?改成“一眼”成什么啦?都什么话啊?真有他的!这也要拿来说,简直是对诗人的辱骂。“福之州州”(杨逍)啊!
珍珠
合浦月圆亏,江淮沙为祟。谁念腹中徵,盈盈一滴泪。……粒?颗?
作为量词,“粒、颗”未尝不可,“丸”“泡”也可,不过意思相同文体意义未必相同(态度、语调不同)。“福之州州”(杨逍)显然不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要用“粒、颗”,他才不管这是否粗俗,是否像打油诗呢!“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把“浪惊喜”改为“空欢喜”“白欢喜”也可以,但文体意义已变,不是那个味道了。
归纳一下,“福之州州”(杨逍)犯了三个错:1、不知轻重,2、滥用感情,3、粗俗无趣。他还在字词层面打转转,以为汉语字词是不一样的,能够分出尊卑等级来,写诗就要用够份儿的字词,这才叫做诗。还有,他被一些错误的理论误导了,不知变通,生搬硬套。最后是他对诗歌语言的敏感度还不够,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亟待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