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骈文》
先谈骈偶问题。
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叫仗(仪仗);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骈偶又叫对仗。骈偶、对仗都是比喻的说法。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下面举一些骈偶的例子:
英辞润金石,
高义薄云天。(沈约谢灵运传论)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文心雕龙?情采)
燕歌远别,悲不自胜;
楚老相逢,泣将何及。(庾信哀江南赋序)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王勃滕王阁序)
偶然也有两个以上的意思平列的,那只算是特殊的情况: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发而为辞章。(文心雕龙?情采)
履端於始,则设情以位体;
举正於中,则酌事以取类;
归馀於终,则撮辞以举要。(文心雕龙?熔裁)
骈偶(对仗)的基本要求是句法结构的相互对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复句对复句。古代虽没有这些语法术语,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现在各举一些例子如下:
(1)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灵运之兴会摽举,
延年之体裁明密。(沈约谢灵运传论)
幽岫含云,
深溪蓄翠。(吴均与顾章书)
故
情者文之经,
理者辞之纬。(文心雕龙?情采)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
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庾信哀江南赋序)
(2)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
莫不
寄言上德,
托意玄珠。(沈约谢灵运传论)
若
择源於泾渭之流,
按辔於邪正之路。(文心雕龙?情采)
遂乃
分裂山河,
宰割天下。(庾信哀江南赋序)
披绣闼,
俯雕甍。(王勃滕王阁序)
(3)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子建函京之作,
仲宣霸岸之篇。(沈约谢灵运传论)
风云草木之兴,
鱼虫禽兽之流。(萧统文选序)
粤以
戊辰之年,
建亥之月。(庾信哀江南赋序)
勃
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王勃滕王阁序)
(4)复句对复句
蝉吟鹤唳,
水响猿啼。(吴均与顾章书)
水性虚而沦漪结,
木质实而花萼振。(文心雕龙?情采)
若夫
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
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萧统文选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如果进一步分析,骈偶不仅要求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的句法结构也要求一致: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例如:
森壁争霞,
孤峰限日。(吴均与顾章书)
若乃
综述性灵,
敷写器象。(文心雕龙?情采)
规范本体谓之熔,
剪裁浮辞谓之裁。(文心雕龙?熔裁)
荀宋表之於前,
贾马继之於末。(萧统文选序)
例一“森壁”对“孤峰”是主语对主语,“争霞”对“限日”是谓语对谓语;在主语中“森”对“孤”是定语对定语,在谓语中“霞”对“日”是宾语对宾语。
例二“综”对“敷”是状语对状语。
例三“规范本体”对“剪裁浮辞”都是用动宾结构作主语。
例四“荀宋”对“贾马”是主语对主语,“表之於前”对“继之於末”是谓语对谓语;在谓语中“於前”对“於末”是补语对补语。总之,各例的内部结构是完全一致的。
内部结构参差不齐的,并不常见:
山谷所资,於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至於
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
士龙思劣,而雅好清省。(文心雕龙?熔裁)
况复
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
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庾信哀江南赋序)
怀帝阍而不见,
奉宣室以何年。(王勃滕王阁序)
以上例句,上下联在句法结构方面都有些差异,似乎是半对半不对,但总的看来,仍然是对称的。比如例一“於斯已办”和“岂徒语哉”,内部结构虽然不同,但都是充当谓语,上下联仍是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最后一例“而不见”和“以何年”的语法结构差别较大,但上下联都是省去了主语,整个来说,还是谓语对谓语。
骈偶注意句子结构的对称,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就是注意词语的相互配对。原则上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连词介词也与连词介词相对。凡用作主语、宾语的,一律看成名词。(“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用作定语的,除“之”字隔开的名词外,名词和形容词被看成一类,相互配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作状语的,一般都看成副词。(“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物。”)用作叙述句谓语中心词的,一般都看成动词(“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如果后面不带宾语,那么,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的形容词)被认为同属一类,相为对仗(“灵运之兴会摽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一般是异字相对;连词、介词大多是同字相对,但也有异字相对的。上文所举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些情况,这里不再讨论。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骈偶在句法结构、词性相互配对的原则下,上下联的字数自必相等。但是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分(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例如:
民
禀天地之灵,
含五常之德。(沈约谢灵运传论)
夫能
设谟以位理,
拟地以置心。(文心雕龙?情采)
譬绳墨之审分,
斧斤之斫削矣。(文心雕龙?熔裁)
若夫
姬公之籍,孔父之书,
与
日月俱悬,鬼神争奥。(萧统文选序)
骈偶在达到上面所说的基本要求以后,进一步要求对仗工整。作者不以句法结构和词性相对为满足,还要求分别“事类”。这就是说,要求把相近的概念作为对仗。例如《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潘岳”对“陆机”,是人名对人名;“始述”对“先陈”,一字扣一字;“家风”对“世德”,“文采”对“辞赋”,也是同类概念相对。现在再举一些对仗工整的例子:
律异班贾,
体变曹王。(沈约谢灵运传论)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沈鳞竞跃。(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思赡者善敷,
才核者善删。(文心雕龙?熔裁)
历观文囿,
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地势极而南溟深,
天柱高而北辰远。(王勃滕王阁序)
当然,过於要求工整,就会弄到用同义词配对(以“异”对“变”,以“将”对“欲”,以“观”对“览”)。同义词用得太多,就显得重复,是骈体文的毛病。《文选序》:“岂可重以芟夷,加之剪截”,就是上下联意思雷同的例子。与同义词配对相反,用反义词配对,内容既充实,又显得很工整。例如:
并
方轨前秀,
垂范后昆。(沈约谢灵运传论)
远弃风雅,
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艾繁而不可删,
济略而不可益。(文心雕龙?熔裁)
又
少则三字,
多则九言。(萧统文选序)
数目对和颜色对是工整的典型,骈体文在这一点上尽可能做到。例如: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
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约谢灵运传论)
夫
百节成体,共资荣卫;
万趣会文,不离辞情。(文心雕龙?熔裁)
时更七代,
数逾千祀。(萧统文选序)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前三例是数目对数目,后三例是颜色对颜色。
数目中的“一”字又用作一般的副词,所以能和副词相对。
例如《哀江南赋序》: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一”字和副词“不”字相对。
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也是工整对。因为两句相对已经很匀称,句中再自相为对,整个对仗就显得更加工整了。例如:
骈拇枝指,由侈於性;
附赘悬疣,实侈於形。(文心雕龙?熔裁)
冰释泉涌,
金相玉振。(萧统文选序)
腾蛟起风,孟学士之词宗;
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王勃滕王阁序)
例一、例二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完全一致,句中自对又很工整,因此两句相对更精巧。例三是两个动宾结构和两个偏正结构相对,句法结构虽有些不同,但是由於句中自对很精巧,两句相对也就显得工整。
骈体文的对仗是逐渐工整起来的。初期的骈体文,一般只要能对就行,不避同字对,不十分讲究工整;后期的骈体文则力求避免同字对,力求工整和精巧。因此有人能把对仗分成联绵对、双声对、叠韵对等二三十类[1]。这里没有必要细说。
【注释】
[1]《文镜秘府论》把对仗分成二十九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