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鲁珩 于 2016-11-9 02:37 编辑
从音乐谈诗,诗的音乐属性
文/韩鲁珩
周日全家在大儿子的住所一起看一个关于用音乐唤醒老年痴呆人的记忆,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纪录片。回家的路上和我家领导也探讨了一些音乐和诗词,诗歌的相关性。现就这个话题简单写几个字。
人类,甚至在生物界(很多高等生物,比如灵长类,鸟类,鱼类)都对音乐有着本能的神经元和进一步的情绪反应。人类对协和音(音乐)的反应几乎是本能,比如两个月大的婴儿就喜欢令人愉悦的谐和音,不喜欢听噪音(资料来自网络)。
人类掌握音乐的最早证据是在三万二千年以前(法国一处遗迹出土的骨笛)。相比而言,最早的文字不过是已知的6000年左右的历史(汉字甲骨文大概是3000年左右)。可以说,人类的音乐早于人类的语言文字。全世界各个社会,包括那些没有文字原始族群和部落,都有音乐。
我们现在看看诗和音乐的关系。从人的音乐史和语言史而言,诗的本质就是带有明显音乐属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多用于表达人们的情绪和情感。诗是随人类语言的使用而诞生,诗是早于文字的。文字出现后,诗和很多其他文学艺术一样记录于文字之中。在文字记录诗的过程中,利用分行的格式是保持诗的音乐(节奏)特征的一个重要手段。
谈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明确看到,音乐性是诗词,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字表达形式的根本之处。缺乏音乐属性的文字绝对不是诗。
具有音乐属性的语言---诗,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语言表达个人情绪,情感的最佳语言表达方式。尽管以前鲜有人思考这个现象,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从古至今所有诗词,诗歌总体表达的内容,情感和情绪占绝大部分。
诗的音乐属性也使诗成为最容易记忆和回味的文学形式。大家回顾一下自己记忆的文字,诗词,歌曲是我们最能长久记忆的东西。
了解了以上这些,我们其实对诗的特征,对如何写诗已经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轮廓。韵律和节奏是诗的基本属性,没有乐感(音韵和节奏)的语言文字不是诗。
目前关于诗是否押韵的争执其实是很荒唐的,押韵不是绝对的,诗的乐感是必须的。如果押韵能完善,增加诗词,诗歌的音乐属性,我们为什么不押韵? 押韵从来不是问题,固定,死板,刻意地押韵,从而导致诗词,诗歌失去自然,流畅的表达,造成文字中情感和情绪的失真才是问题所在。押韵从来没有错,不会押韵,不懂得诗的音乐属性才是根本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