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是文化宝塔顶端,短而精、有音律节奏韵谐,上口可唱。南朝唯形式(包括骈体文),在文学史上是被贬的。因科考需要而形式从严一再加严的条件,所以自隋开科到满清灭亡,一千多年科考取士(含女真金等),开有多少科出多少状元,当有史料统计。可反思的是,多是“老干体”,无传世之作。所以结论是:诗,不是考出来的,何况披枷带锁?
.
诗格,并非越严越好。为了推行从严的诗格,抬出所谓平水。这个平水,与当今大多口头语音不是一码事(南宋、北金还在争发明权,但需史料佐证)。所谓平水与今音不合(不与官话合,更非方言),也与隋唐太学洛阳音不合(唐《礼部韵略》应非平水,若是说唐音足矣)。搞此名堂,与全国教学音背离,意义何在?
.
中华诗词学会网上亮出的所谓格律诗作,有几首是在全国影响深远的?迂腐之作而已。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向此窄胡同引导,是想接过满清的科考棒?可惜今非昔比,不是只考三篇文章。毛泽东曾说“大学还要办,特别理工科大学还要办”。没有理化尖端,写格律诗登月,只好还交给嫦娥了。就今日之缺乏启发式填鸭式科考模式教育,已经被诟病,还搞摇头晃脑读诗之唱读,不是怡笑后世吧?
.
诗需有音律佳作,而非拼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