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林金建 于 2016-9-20 16:33 编辑
新旧韵之争其实质是如何看待中华民族文化问题,这一问题由来已久。“五四”运动的性质是反封建专制,迎合世界民主潮流,反映到文学界就是打倒孔家店,提倡新文学;反映在诗词界就是提倡写新诗,反对写旧诗;其时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新诗与旧诗身上,这一回合以新诗取得胜利而告终。当年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公开发表与否,新华社都拿不定主意,理由是考虑到可能招致社会非议。“五四”运动虽给民族文化带来不少损害,但对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起到一定作用,其积极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新中国成立后,旧诗的境况已惨不可言,所有报刊杂志,广播宣传媒体已不见旧诗踪影,但无奈的是虽排斥了旧诗,新诗却未能成熟。上世纪八十年代旧诗悄然在民间重现,至今日据中华诗词学会统计,全国写旧体诗的人数高达200万人,虽然新诗占主流的局面并无改变,但对旧诗的再现,却引起西方和其在中国代理人---文化精英的极大不舒服,觉得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是全面西化的一块绊脚石。他们困惑的是,随着西方文化长驱而入,为啥会有这么多人仍喜欢民族文化,为什么中国诗人会喜欢旧诗呢?面对这一问题,西方学者和其在中国的文化精英们颇伤脑筋,终于发现历史虚无主义是扼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不二法宝,而对摧垮旧诗来说最有效的做法就是改造它,于是改用新韵写旧体诗,也就应运而生了。所以说新旧韵之争,实际是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的继续,所不同的是以往之争是两军对垒,旗帜鲜明;今次的新旧韵之争,是孙行者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阵地转移到旧诗内部,运用的是釜底抽薪的做法,从旧诗本身入手破坏它,使它失去灵魂。尽管其借口是冠冕堂皇的,但其真实用意,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被越来越多的有心人所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