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9-1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4 20:2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4 19:16
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
这不是最早的拗救理论?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将【不是】说成【是】,这就是你的不是!
元兢说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但是,元兢没有说上句不合声律(犯病)。更没有说。下句的第三字必平。当然,三平向上承者,下句第三字也是平声。但是拗救理论,却是下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下句第三字只平不仄。这是三平向上承,三平向下承,则是俗称三平调,又是拗救理论所绝对不允许的!又再说,元兢的这个理论,并未通过皇家认可,由科举试律诗可以作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