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小三羊

王力《汉语诗律学》声律理论的错误根源

[复制链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9-14 19: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4 19:41
这个与赵执信或王力的声律理论何干?
再者,有律句,不一定就是有律联!
再说,永明体的律句,与近体诗的 ...

永明体那有什么律句,律联?永明体只讲声病,还没象近体诗一样形成格律。元兢声律理论是赵执信声律理论源头,怎么没有关系?

点评

永明体那有什么律句,律联?永明体只讲声病,还没象近体诗一样形成格律。 三羊回复: 凡是声律进入的文体,都是格律体。进入诗体,则是格律诗;进入骈体,则是格律骈。所谓声律,也就是声调不同的替换。 元兢声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19: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4 19:45
永明体那有什么律句,律联?永明体只讲声病,还没象近体诗一样形成格律。元兢声律理论是赵执信声律理论源 ...

永明体那有什么律句,律联?永明体只讲声病,还没象近体诗一样形成格律。
三羊回复:
凡是声律进入的文体,都是格律体。进入诗体,则是格律诗;进入骈体,则是格律骈。所谓声律,也就是声调不同的替换。



元兢声律理论是赵执信声律理论源头,怎么没有关系?
三羊回复:
声律的源头是沈约,而不是元兢。元兢的理论,是近体诗声律的源头。但是,恰恰的巧合,赵执信并没有从元兢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9-14 18:00
未及细看,但王力的确是有局限的。时下一些诗词理论工作者唯书唯上,是无法搞出名堂的。 ...

王力的声律思维,就是太看重大清王朝!

点评

依我看,王力先生最大的问题是重格轻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14 20:21 编辑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4 19:16
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
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
这不是最早的拗救理论?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
将【不是】说成【是】,这就是你的不是!

元兢说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但是,元兢没有说上句不合声律(犯病)。更没有说。下句的第三字必平。当然,三平向上承者,下句第三字也是平声。但是拗救理论,却是下句第一字可平可仄、下句第三字只平不仄。这是三平向上承,三平向下承,则是俗称三平调,又是拗救理论所绝对不允许的!又再说,元兢的这个理论,并未通过皇家认可,由科举试律诗可以作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主题

2685

回帖

760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7600
发表于 2016-9-1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9-14 20:04
王力的声律思维,就是太看重大清王朝!

依我看,王力先生最大的问题是重格轻律。,

点评

实话实说,王力并没有认真研究声律,只是清朝声律的照本宣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1:35
你所说的【格】,是否是格律的部分,假如是,在下三羊认为,格律的【格】,就是节奏格式的【格】。因为,节奏格式是调声的基础,也即没有节奏,就没有声律。或者说,节奏凌乱,就难以调声。例如,〇〇〇——〇,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4 20:4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9-14 20:29
依我看,王力先生最大的问题是重格轻律。,

你所说的【格】,是否是格律的部分,假如是,在下三羊认为,格律的【格】,就是节奏格式的【格】。因为,节奏格式是调声的基础,也即没有节奏,就没有声律。或者说,节奏凌乱,就难以调声。例如,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等。古人并没有告诉我们声点是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9-14 18:22
狂吠!有民族恨的人才会如此仇视中国学者~

你是神马也不知!
蛤蟆跳井——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9-14 19:33
齐梁时先有律句形成,接着形成联句,到初唐再构成联间粘,律诗才完全成形。 ...

初唐,赵执信、王力,两人都不照面初唐声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〇一九五四 发表于 2016-9-14 20:29
依我看,王力先生最大的问题是重格轻律。,

实话实说,王力并没有认真研究声律,只是清朝声律的照本宣科!

点评

呵呵,王力固然有局限,也不宜这样全盘否定吧?一万个针叶林也抵不上一个王力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15 10:4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力根本不懂,节奏就是读音节奏。
王力的【声律节奏】和【意义节奏】的两种说法,根本就是一本糊涂账!

【平平平仄仄】的节奏,是32
【平平仄仄平】的句子,是221

【豆在釜中泣】,读音节奏是23,,意义节奏是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1: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