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9-7 05:57 编辑
陆法言的《切韵》,虽然自己说是“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的,但这只限于韵部的划分。而对于四声的定位,还是沿用沈约的划分,这可从永明体的四声与《切韵》四声定位完全相同来证明。唐代的近体诗平仄依《切韵》四声,与永明体诗中的四声没有区别,就也可看做是唐近体诗无论是四声上还是形式上,都是永明体的继承。不同的是唐近体诗只是选择了永明体五言八句、中两联对仗、押平韵的一种,而抛弃了押上去入的三种。然而唐的两次增广《切韵》,宋的“大宋增广切韵”,都只增加了韵部,而没有变更四声的定位。按理,随着时代的变迁,四声定位也会同时发生变异。为什么时代变迁了的韵书却不能将四声定位同步变迁呢?这就是沈约时代永明体四声的力量!唐近体依永明体四声不变,宋近体诗四声依唐近体不变,元明清不变,民国、毛泽东时代不变,当前及以后亦不变。至于宋代修的《集韵》、元代修的《中原音韵》不能用于近体诗,就因为其中的四声定位变了!
=============以上是金筑子的主贴,以下是三羊的百度资料===========
百度资料:
《唐韵》、《广韵》、《集韵》三书,与《切韵》之间的音韵关系
《切韵》
隋代陆法言著。书成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共5卷,收1.15万字。分193韵: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增订本甚多。《切韵》原书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等增订本而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现存最完整的增订本有两个,一为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一为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切韵》原本已佚,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藏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三种,是目前所存最古的、与陆法言编撰《切韵》最相近的版本。
【简介】
《切韵》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是在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年间,陆法言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时,由陆法言执笔把刘臻、颜之推、卢思道、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商定的审音原则记下来,於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写完成的。
《切韵》原书久佚,近世也陆续有该书的残本出土,得以与《广韵》相印证。全书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韵又按声(参见四声)归入平、上、去、入四部分。同韵的字又以声类、等呼排序。于是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
【音系】
学界普遍认同,《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这一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甚而《集韵》等书中。因此将依据后两者复原出来的语音系统称为「切韵音」,作为中古汉语的代表。但这个「切韵音」应该如何理解呢?有学者认为,它就是当时某地,譬如洛阳的实际语音(学界也有人推测,切韵代表了南北朝晚期金陵、洛阳两地士族所使用的语音)。但也有学者认为,陆法言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法言《切韵序》又说:「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如果仅是记录实际语音,何须讨论决定呢?因推「切韵音」起码是折衷了南北的音系(所谓南北音系主要应当是指同出于洛阳旧音一系的金陵、洛阳两支当时的官音,而非当时的南北汉语方言)。
《切韵》开创了韵书修撰的体例,从隋唐至近代一直沿用不废。而其归纳的语音体系,经《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的增补,一直是官方承认的正统。
=============================================
三羊评论:
《唐韵》《广韵》《集韵》等等一脉相承,
为何《集韵》不能使用于近体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