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针叶林

《诗髓脑》现书中元兢内容的认定

[复制链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8 20:31 编辑

一、平头。
    【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

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
二、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如陆机诗云:“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也。

  三、鹤膝。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

====================================================

括号里面是沈约的【旧说】,括号外面是元兢的【补正】。
如此这样解读,你就明白了!
1、
【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不是沈约的【旧说
2、
【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不是【旧说】
3、
【平头、上尾、鹤膝、蜂腰】名称顺序的排列,全唐五代唯有元兢。二五同平不为病,必定元兢所为。

点评

谁“补正”的?怎么“鹤膝”就没“补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20: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8 20:41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8 20:28
谁“补正”的?怎么“鹤膝”就没“补正”?

联与联之间的粘结,有【换头】不用【鹤膝】,补正也罢,不补正也罢,实际意义没了再说,
再说,沈约的【鹤膝】,也无法【补正】,或者说【鹤膝】已经没有发展(补正)的空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9 05:2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8 20:34
-----顶楼原【“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乎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与蜂腰的【或曰】重复了。已改正,谢谢三羊

不用谢!你不骂我,三羊就算是烧高香了!也就基本上约等于【谢谢三羊】了!

点评

好了,再次谢谢!不过并不同意你的观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8 20: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8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9 05:30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8 20:42
好了,再次谢谢!不过并不同意你的观点。

在下三羊,并不希冀你的同意或认可,
在下三羊,最最希冀你能指出错误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9 05:39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8 20:49
三羊:我认为你的错误过于迷信和武断。元兢的理论没有创造体系。说元兢声律体系是没来由的。明明你的二五不同声理论是旧八病蜂腰的内容,你硬按到元兢头上是没道理的。近体诗声律体系只有一种:这就是平仄交替和粘对律,舍此无第二种体系。这个体系是从沈约到沈宋集体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元兢一份功劳。

哈哈儿,太盲目;录制文章不加注!三羊替他加进去,意在读者更清楚。

  文 病

一、平头。【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①。
此平头如是,近代成例,然未精也。欲知之者,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平声不为病,同上去入声,一字即病。若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无问平上去入,皆是巨病②。此而或犯,未曰知音。今代文人李安平、上官仪,皆所不能免也③。


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下同。

②《本朝文萃》卷七亦引及《诗髓脑》文:“平头有二等之病,上句第二字与下句第二字同声者,巨病也,必避之。上句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同上去入者,难立为病之文,不避之。”

③三宝原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二、上尾。
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为上尾。
如陆机诗云:“衰草蔓长河,寒木入云烟①。”“河”与“烟”平声。此上尾,齐、梁已前,时有犯者。齐、梁已来,无有犯者。此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为未涉文途者也。唯连韵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②”是也。下句有云“郁郁园中柳③”也④。

①陆机诗句
②古诗
③古诗十九首
④三宝原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三、鹤膝。

四、蜂腰。
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①”“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清都师皆避之。已下四病,但须知之,不必须避②。


古诗句


此段文字亦见于《本朝文萃》卷七,《诗髓脑》云:蜂腰者,每句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是也。古诗曰:“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平声,“独”与“饰”同入声。元兢曰:“君与甘,非为病;独与饰,是病。所以然者,如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去上入,皆是病,平声非病也。此病轻于上尾、鹤膝,均于平头,重于四病”。三宝院本注,此文出于元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8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三羊 于 2016-8-28 22:40 编辑
针叶林 发表于 2016-8-28 20:49
三羊:我认为你的错误过于迷信和武断。元兢的理论没有创造体系。说元兢声律体系是没来由的。明明你的二五不同声理论是旧八病蜂腰的内容,你硬按到元兢头上是没道理的。近体诗声律体系只有一种:这就是平仄交替和粘对律,舍此无第二种体系。这个体系是从沈约到沈宋集体完成的,当然其中也有元兢一份功劳。
初唐,永隆二年(681)朝廷颁诏科考律诗,科考律诗必有官方的声律标准。此时,沈宋还未步入仕途,官方的声律标准,与沈宋何干?


点评

初唐,永隆二年(681)朝廷颁诏科考律诗 …… 有何证据证明科考考的是诗,而且是律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9 06:45
初唐,永隆二年(681)朝廷颁诏科考律诗,科考律诗必有官方的声律标准。此时,沈宋还未步入仕途,官方的声律标准,与沈宋何干? -----在近体诗未成熟时期也可以考诗自然也有评判标准,但此时的声律标准并不能代表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9 0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3 07: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