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针叶林

元兢的声律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5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大堆,也看不出什么《诗髓脑》原文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607

回帖

6219

积分

论坛贵宾

诗词理论首席版主

Rank: 5Rank: 5

积分
6219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6-8-25 2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三羊 发表于 2016-8-25 20:37
元兢《诗髓脑》早已失传,今天的《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老金对《文镜秘府论》来龙去 ...

你转的文说的很明白,你多看几遍。

点评

三羊百度复制粘贴转载的帖子里,没有你北山43楼的这段话: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诗髓脑注:以文镜秘府论为底本,参校文笔眼心抄,本朝文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6 06:01
三羊又看了三遍,还是看不出来。 请北山教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1:33
  由于《诗髓脑》在唐代已传入日本,市河宽斋《半江暇笔》谓此书由空海携归,并将其文辑入《文镜秘府论》中,故在东土产生较大影响。如《本朝文粹》卷七《省试诗论》记载,当时文人每引元氏书为立论依据;作于天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1: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段文字未必出于元氏,然《诗髓脑》既有对八病旧说之补正,则当先列旧说,后作补正。
----------------
自打嘴巴去吧!

点评

金筑子:我也是答应北山不跟你贴。你也别给脸不要脸来此叫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8-25 2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筑子 发表于 2016-8-25 20:22
请教三羊:《文镜秘府论》中哪些处提到元兢,后人可从此处认定全文是元兢《诗髓脑》的?我实在看不出来! ...

三羊看不出《诗髓脑》是根据《文镜秘府论》整理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8-25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丛聚病。丛聚病者,如上句有“云”,下句有“霞”,抑是常。其次句复有“风”,下句复有“月”,“云”、“霞”、“风”、“月”,俱是气象,相次丛聚,是为病也。如刘铄诗云:“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此上句有“日”,下句有“云”,次句有“风”,次句有“月”,“日”、“云”、“风”、“月”相次四句,是丛聚。盖略举气象为例,触类而长,庶物则同。上十字已有“鸾”对“凤”,下十字不宜更有“凫”对“鹤”;上十字已有“桂”对“松”,下十字不宜更用“桐”对“柳”,俱是丛聚之病,此又悟之者鲜矣。
--------
“落日下遥林,浮云霭曾阙。玉宇来清风,罗帐迎秋月。”这是写落日之后的时间渐进,从送落日到迎秋月。正常得很,却成了丛聚病!
北山是学好读书不求甚解的陶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72

主题

6055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6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4839

回帖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11548
发表于 2016-8-25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山钓者 发表于 2016-8-25 20:42
你转的文说的很明白,你多看几遍。

  由于《诗髓脑》在唐代已传入日本,市河宽斋《半江暇笔》谓此书由空海携归,并将其文辑入《文镜秘府论》中,故在东土产生较大影响。如《本朝文粹》卷七《省试诗论》记载,当时文人每引元氏书为立论依据;作于天庆二年(后晋天福四年,九三九年)藤原宗忠之《作文大体》(见《群书类从》卷一百三十七),前半部份乃大江朝纲(八八六—九五八年)所撰,其论“诗病”、“字对”、“调声”等,多受《诗髓脑》影响。如论
“平头”之“第一字用平声不为病也”;
“上尾”之“发句连韵不为病”,
“蜂腰”之“平声不为病”等,显然因袭《诗髓脑》

古代日本歌论著作,亦往往以“髓脑”命名。如藤原公任《新撰髓脑》、源俊赖《俊赖髓脑》等,而《八云御抄》卷一“正义”亦将《新撰髓脑》,《能因歌枕》、《俊赖无名抄》、《绮语抄》、《奥羲抄》统称“五家髓脑”。《基俊和歌口传抄》卷上有“家家髓脑”之说,《悦目抄》亦云:“上古歌仙,髓脑口传。”均可见元兢《诗髓脑》影响之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2 2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