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兢的声律理论 [复制链接]
针叶林
18
主题
251
帖子
88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威望38 点 贡献253 次 金钱309 枚
收听TA 发消息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本帖最后由 针叶林 于 2016-8-24 21:01 编辑
元兢的声律理论
三羊先生不厌其烦地宣扬三种声律体系,其二是:
“二、唐朝元兢声律体系(也即近体诗的声律理论体系)
【1】律句四大类: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平〇〇平(元兢的著名理论)
【2】律联两大类【以平韵首句不押为例】:
平起格式:
〇平〇〇仄
〇仄〇〇平
仄起格式:
〇仄〇〇仄(不可同上同去同入)
〇平〇〇平
近体诗,又分为【换头】和【折腰】两种。近体诗分为两种的说法,可以从唐朝科举诗律诗得到印证。”
元兢的声律论述是什么?
根据文镜秘府论:
调声:
元氏曰:声有五声,角徵宫商羽也。分于文字四声,平上去入也。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故沈隐侯论云:“欲使宫徵相变,低昂舛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固知调声之义,其为用大矣。
调声之术,其例有三:一曰换头,二曰护腰,三曰相承。
一,换头者,若兢于《蓬州野望》诗曰:
飘摇宕渠域,旷望蜀门隈,水共三巴远,山随八阵开。桥形疑汉接,石势似烟回。欲下他乡泪,猿声几处催。
此篇第一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平;次句头两字又平,次句头两字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去上入,次句头两字又平:如此轮转,自初以终篇,名为双换头,是最善也。若不可得如此,则如篇首第二字是平,下句第二字是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去上入,次句第二字又用平:如此轮转终篇,唯换第二字,其第一字与下句第一字用平不妨,此亦名为换头,然不及双换。又不得句头第一字是去上入,次句头用去上入,则声不调也。可不慎欤!
二,护腰者,腰,谓五字之中第三字也;护者,上句之腰不宜与下句之腰同声。然同去上入则不可用,平声无妨也。
庾信诗曰:谁言气盖代,晨起帐中歌。
“气”是第三字,上句之腰也;“帐”亦第三字,是下句之腰:此为不调。宜护其腰,慎勿如此。
三,相承者,若上句五字之内,去上入字则多,而平声极少者,则下句用三平承之。用三平之术,向上向下二途,其归道一也。
三平向上承者,如谢康乐诗云:溪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上句唯有“溪”一字是平,四字是去上入,故下句之上用“云霞收”三平承之,故曰上承也。
三平向下承者,如王中书诗曰:待君竟不至,秋雁双双飞。
上句唯有一字是平,四去上入,故下句末“双双飞”三平承之,故曰三平向下承也。”
-----只有“换头”一说后来体现在近体诗格律中。
元兢的著述《诗髓脑》也是根据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整理的。除了“调声”之外,其余内容只有“对属”和“文病”(即记载的沈约的八病说): 《南史.陆厥传》中则记载:时盛大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音韵。约等文章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三羊将“(二五字)不可同上同去同入”(即蜂腰病)列为元兢的著名理论毫无根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