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明镜非台 于 2014-8-29 14:10 编辑
浣溪沙·七夕
文/杜昌海
银汉迢迢暗渡空,千钟一醉几回同。似曾相识落杯中。
飘渺断肠明月在,挥毫留字彩云融。落花风雨寄苍穹。
话说,七夕,是个老话题了,古今多少诗人都写过,一个嚼烂了的题材。
写七夕的作品,貌似现在我们很多人追求的,都是出新,出彩。但要知道,出新也是不容易滴,我记得这种类型的东西我也写过,好不好且不说,因为元素都被写完了,最后扣脑袋,没办法的情况下,我只有拿喜鹊毛开涮了{:soso_e120:}
杜先生这篇作品,主要采用的是虚笔,形成的印象首先是飘渺朦胧,将意态寄于所结合的元素中,如银汉、酒杯、明月、彩云、苍穹。
而在句中,也化了一些典故,以典说事,最后形成完整的结合。
客气话俺就不多说了,因为认识都两年多了,再说就俗套了,只说意见吧。
1、化名句,不是不可以,但最好以“摘锦”的方式,而个人认为不能照搬之后加一两个字。这么说,主要是说第一句,用秦观词的原句,后面加个空字,特别这还是前人的名句,已经是众口传遍,无论是再去改,或者再去加,在读者的心目中,始终是前者最好。我记得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曾经说过一个事,就是换台标,向社会征集了很多新台标,结果发现,没一个台标更合适,后来主持人在那评说,说以前的台标,不论是好或者坏,是被千万人看熟悉了的,而换一个,总觉得没那么顺眼,所以,熟悉的,往往是最好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咱们后世诗词人,为什么要“摘锦”?这个词其实是戏曲里的一个专有名词,是说在一个大段长篇的剧目中,摘其中一两段最精彩的来演,又称“折子戏”,这么演的目的,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观众能够部分领略这个剧目的风采,不然你一个《牡丹亭》唱17个小时,人观众白头发都等出来了。而摘锦的目的,是用大家所熟知的东西,继续去发挥或者深化,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大约就是这个意思吧。
2、元素运用,个人认为需要产生内部联系,既然是虚笔,那么从字面上来看,也许是不想关的,这也是比兴手法运用的方式。一会云,一会风的,不懂诗词的人,谁知道在说啥东西。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云还是风,内部必须要有联系,因为有风,所以云散了,因为云散了,所以太阳才会出来,这是元素之间的逻辑,俗称“架桥”。同时,云比啥,风比啥,俺认为得有所指。而个人认为,本篇的逻辑结构,或者叫元素内部架桥工作,还可以再完善一下。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另有深意,俺没看懂的情况。因为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这也是正常的。
3、统一风格和情绪的问题。由于本篇在情绪和风格上没有大的跳跃,因此,个人认为,在结句上,还是不要跳的为好。为啥呢?一是因为开篇说了银汉,后面又苍穹,感觉不是很合适,除非想刻意强调。二是"收"的功夫。词这东西,和写议论文、或者散文不一样,有很多人,特别是接受过中国近代教育的人,很喜欢在自己的文章结尾处,展望一下未来,抒发一下志向,或是阐明一下理想抱负之类的。比如说,咱小学时候,写日记,写个春游吧,通常格式就是,花红柳绿完了就小桥流水,小桥流水完了就鸟鸣虫啾,反正写完之后,到最后总是要说一句,祖国山河多么美好,我多么爱国,或是我要好好学习,争取长大当科学家之类的言语在里面。似乎不这么写,就不是一篇合格的日记。但我想说的,其实文学创作,有很多的方式和思路,不是必须非要在最后把基调扬起来,特别是词,有时候“收”,比“扬”要好,留给人无穷的韵味和遐想,反而更得词味。不知这么说,可够清楚。
大抵就这些吧,前面俺说了,俺写东西的笔法和思维,也是属于比较局限的,因此不全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