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扬之水

[诗词理论] “妙悟”与“活参” ——佛禅思想影响下的诗学解释学原则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不立文字”、“妙悟于心”的得道方法便 在拈花微笑中诞生了。后来慧能对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理论则有更深刻的阐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慧能看来,佛教的教义,尤其是教义中最隐微精深的内容是不能用语言文字传达的,因而对佛理的领会也是不能依赖语 言文字来解说和逻辑推理来论证的。佛教的真如之理在每个人的心中,因此要获得佛法 真义,只能靠修行人的内心自悟,这也就是慧能《坛经》里所说的“自性迷,佛即众生; 自性悟,众生即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悟”或“妙悟”还特别指修行者在领会和把握佛教的真如本性之后所达到的一 种清澄明净、圆融无碍、万法皆空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诗论家用“悟”和“妙悟”来表示学诗者理解和领会诗歌要妙的过程和方式,与禅宗思想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又存在某些差别: 一方面,他们借用禅宗关于“悟”和“妙悟”的佛教本义来喻示读诗、学诗、解诗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另一方面,他们又依据对诗歌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对禅宗有关“悟”与 “妙悟”的理论作了某些修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古代诗论家普遍认识到,“妙悟”的诗学解释学原则从思维性质上看是一种艺术直觉,它具有直接性、整体性和非逻辑性的特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诗论 家所说的“顿悟”明显来自于佛教禅宗,但却摒弃了禅宗的神秘色彩,它意在说明解读者在读诗和学诗的过程中,无须经过分析和推论就一下子获得对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规律的 透彻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悬悟”、“悬解”,并不是指以单纯的知解力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方式来分解作品,而是指依靠直觉的体验来体悟和领会作品的精深微妙之处,这与禅宗提出的“不立文字”、“妙悟于心”的直觉思维方式显然是一脉相承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古代诗论家提出“妙悟”的诗学解释学原则,虽然也强调解读者对诗歌审美特 征和创作规律及技巧的领悟和把握需要“顿悟”即直觉性的悟解,但没有像禅宗那样把“顿悟”与“渐悟”绝对对立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在古代诗论家的心目中,“妙悟”还是读诗解诗活动所达到的一种至境,是学诗 者和解诗者在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探索之后而获得的对诗歌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的一种透彻的把握,是学诗者和解诗者在经历漫漫长夜之后出现的一种顿见天光、豁然开朗、了然 于心的全新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参活句,不参死句”,其核心意思是提醒人 们对真如佛性的把握不要执着于佛典教义字面的意思,而应该自由无羁,任凭本心对之作随机的体会和领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4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