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扬之水

[诗词理论] 陆时雍诗境理论及其在《古诗镜》中的实践

[复制链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而凡是把握了万物微妙变化的规律,也就达到了“神”的境地。在陆时雍这里,“神”从哲学概念转化为审美概念,以之作为最高的标准来品评诗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借形出相”,“形”即事物“外相”,“相”乃是事物的“真相”与“神色”,所谓“一望神行乎其间”,指诗人把握了明月的微妙神理,故而与车轮、团扇叠合成奇妙的意象。陆时雍之所以特别崇尚谢灵运山水诗,就是因为他能以一已之神窥入山水之“神”理,并妙达于楮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依王昌龄将“境”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型,那么,陆时雍所论的“境”主要属于“物境”范围。关于“物境”,学者指出: “这一境界主要是对山水景物诗而言,亦可看作是晋宋山水诗创作经验的总括,它的主要审美特征就是‘了然境象,故得形似’,就是说构成这种境界的物象,是形似之象。六朝的山水诗,基本上是创造物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时雍承前人的诗境理论而有所充实发挥,其中最应关注者,是强调象/境生成的偶然性,此点与王昌龄诗境论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诗学批评史上,陆时雍对诗境论的最大推动,是通过选本施于批评实践中,通过品评若干典范诗例,供后人蠡测诗境论的丰富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立象取境,表现偶然触发的心灵感动,故能含蓄隽永、韵味深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陆时雍看来,陶谢创造诗境的最大成就不仅“性灵披写,不屑屑于物象之间”,且臻于后世难以企及的“无心标置,意境自合”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对陶谢田园山水诗境的披讨中,陆时雍还别具匠心地提出,诗人主体性情的超逸与山水之清远,在心物冥契时应是高度契合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2

主题

10万

回帖

35万

积分

分区版主助理

四海论诗区总版助理兼诗词理论及樵川诗词首席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6563

热心奉献奖章勤勉版主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20-4-1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诗境理论由唐代王昌龄开山,经宋至明已经成为重要的诗学批评理论,陆时雍始将之与选本结合起来,终于出现了以诗境为批评标准的诗歌选本,是对诗境理论的进一步具体化、典范化。其次,从汉魏六朝诗歌批评史看,唐代皎然较早从诗境角度评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何逊“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为“物色带情句”,宋元时,苏轼《题渊明饮酒诗后》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4 07: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